日前有美国媒体统计了近年来中资企业在美国军工复合体中的占比份额。2013年以前,中国企业在军工复合体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200家,与美国本土4800多家企业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在2019年以后,中资企业在美国军工复合体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655家,而且这些企业的分布十分广泛,囊括了1~5级各级承包商,其中三级和四级承包商最多。而随着美国“去工业化”运动逐年增长,大量美国本土企业因为无法扛住本土的高成本和高工价,纷纷将企业外迁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使得美国本土供应链“断层”问题日益严重,而中资企业也在这一敏感时刻微妙转型,从最初的代工零件,一跃成为半导体,原材料的供应商,即便是F-35战机所使用的电路板,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美国军工复合体和供应链对产品的挑选是十分严格的,除了质量以外的因素,必须从严把关。能从海外采购到的低成本零件,就绝不用本土的昂贵螺丝。能从国内商铺中找到简易替代品的,就绝不会从正规工厂里打包发货。在精密的成本控制下,美国军工复合体用最为昂贵的价格,给了美军最一般的产品。以F-35战机为例,实际上是很差的一款产品,它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是军用战斗机。Block0~Block1/2批次,具备的战斗能力,也就是所能执行的任务,连四代半战机都不如,只有在Block3~4批次后,才逐渐稳定成型。
而对于军工复合体和美国军工企业各大厂商来说,中国产品的出现是什么样的存在?首先,它们很排斥中国的产品,因为某种程度上挤压了它们的市场份额,毕竟中国产品的涵盖范围非常宽泛,从等级1~等级5都有涉及。在同样的报价及质量下,中国企业的产品更具有优势。特朗普执政时期树立贸易壁垒,明着说就是为了保护美国的本土企业,可见中国企业对美国本土企业的冲击力度有多大。但是,排斥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美国企业和复合体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企业还是可以兼容中国产品的,因为它们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一旦武器出现问题和故障,可以直接将责任推卸到中国零部件上。
当然,也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美国的排斥政策,美国国内促生了一项“灰色产业”。首先从中国批量采购零部件,然后注册一家空壳公司,一般都选择在日本或韩国,亦或者是欧洲。途径某一国家时,完成卸货,然后重新贴牌,打上空壳公司提前准备好的标签,然后再重新发往美国。不需要开工设厂,也不需要成立大型厂房,只需一个办公处,一个小作坊,就能快速完成一笔大订单。这一来一去所产生的暴利,才是美国军工复合体所追求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5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