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小米汽车终于上市了。
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雷军直言这款车就是要直接对标特斯拉,并且拉出了小米汽车和特斯拉的全部细节配置来对比,说小米汽车大部分都可以“打得过”特斯拉唯独两点,其一是耗能其二就是智驾。不过为了解决这两个短板,小米用了更大的电池,而特斯拉的智驾系统在国内也没有完整的使用体验,因此自信小米汽车还是不会输。
一个多小时关于汽车研发、配置、工厂等情况的介绍后,雷军终于公布了小米SU7的价格,21.50万元起步,消息一出,潜水的网友们“炸”了,有的觉得是性价比之王,有的还是不看好小米造车,指出“任何品牌的第一款电车还是要谨慎选择”,在网友们的热议下,小米汽车的相关热搜也一度屠榜。
2021年雷军高调宣布造车,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造车这件事情上,雷军早就开始产业链的布局,从参与蔚来、小鹏等整车制造产业的布局,到智能驾驶、三电体系,为了造车,雷军投了个产业图谱。
21.59万,上路
经过了泄露、辟谣、再泄露、再辟谣的N次循环后,雷军终于公布了小米SU7的价格。
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人民币;PRO版本售价24.59万元;MAX版本售价29.99万元。
这三个版本的车型不仅在价格上有所区分,也在配置上各具特色。小米SU7全系长续航,在CLTC工况下标配起步续航为700公里,而Max版更是实现了2s级零百加速和800km+的超长续航。此外,小米汽车还提供了9款颜色供消费者选择,其中海湾蓝、橄榄绿、雅灰色三种颜色免费,其他颜色则需额外支付7000元选色费用。
在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还宣布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在4月30日前大定,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得冰箱、音响、真皮座椅以及智能驾驶服务等增值配置。关于交付时间,小米SU7标准版和Max版计划于4月底启动交付,而Pro版则计划于5月底启动交付。
小米汽车的价格一直都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在正式公布价格之前甚至有米粉们自行开始了价格的有奖竞猜,不过真实价格一公布网友们的反应还是褒贬不一。有的网友非常认可小米之前所说的小米SU7将会是50万元之内最好的车;也有的网友觉得现在这个时间,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是“你死我活”的程度,实际上20多万元的价格不是很有性价比了,尤其MAX版本都已经飙到近30万元。
虽然冲浪的网友们褒贬不一,不过从随后小米汽车公布的大定数据上能看出来米粉还是相当给力。24小时小米汽车大定破88898台,并且最开始5000台的创始版全部售罄,按照创始版2万元且不可退的定金,小米汽车光是创始版的定金就收了1亿元。3月31日,小米汽车还宣布SU7创始版还要追加开售。
过去三年,雷军对造车可谓是“高调入局,低调行事”。自从非常高调地宣布造车并且说要活下去就要冲刺进全球前五之后,小米造车就一直在保持神秘。
一位在小米内部的员工告诉我们,“小米汽车真的非常神秘,就连我们自己的员工也不知道他们在忙什么,进出的人也不多。”
后来,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小米造车到底拿的是谁的牌照,一直到去年小米汽车都没有官宣牌照的合作方,这样让部分消费者非常担心,不过一位小米相关人员曾对我们表示,“既然雷军能明确官宣新车上市的时间,就说明牌照不是问题,只是由于公关策略没法很早宣布罢了。”果然,去年临近尾声,有消息指出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7批)披露,提交两款小米牌纯电动轿车的企业名称是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即北汽集团100%持股的子公司。两辆车的尾标都是“北京小米”,但生产地址则是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这是小米自建工厂的所在地。换言之,小米汽车的“准产证”借助了北汽的资质。
生产资质搞定之后,关于小米汽车的“谣言”就没有断过,先是说买车送北京车牌,又是关于定价的各种猜测,直到SU7“真身”正式上市之前,小米都在忙着辟谣。
三年,从官宣到上市,小米汽车的故事终于要开始了。
十年,一百亿美金
十年,100亿美元!
2021年雷军官宣造车的时候,也预告了对造车投入的打算。从过去几年小米公布的年度财务数据来看,2021-2023三年,小米累计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480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小米对于汽车的投入。
除了这些最直观的研发投入,小米集团为造车所做的项目投资也毫不含糊。
近年来小米在汽车行业的投资布局可谓广泛而深入,其投资策略不仅覆盖了整车制造,还延伸至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链投资版图,小米布局造车主要板块可以分为三大类: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化以及汽车后市场。
如今被称为“新势力三巨头”的“蔚小理”其中 有两家都曾被小米投资。通过顺为资本,雷军对蔚来汽车与小鹏骑车均有投资布局。之前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还曾表示雷军是第一个知道自己要造车的人,小鹏也是顺位资本的投资对象,虽然小米SU7和小鹏P7基本是完全对标的产品但是并不影响早期雷军对小鹏的持续投资。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小米不断加大对汽车零部件三电领域的投资。
在这一领域,小米的投资多发生在战略投资和A、B轮融资阶段。比如,小米就参与了中航锂电Pre-A轮的融资,后者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以及其他工业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BMS);此外小米通过顺为资本参与了奥易克斯2亿元的B+轮融资;2021年之后,小米加快了三电领域的投资布局,参与了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三电领域新兴企业的融资项目。
如果说三电体系是造车的地基,那么智能化系统就是造车最后比拼的“上层建筑”,因此小米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投资也在频频加速。
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小米的投资从芯片、传感器覆盖到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
2020年小米参与了灵明光子A+轮的融资,灵明光子设计的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是帮助现代电子设备实现3D感知的核心器件,广泛赋能汽车、智能手机、机器人、自动控制、人机交互、智慧家居等领域。2020年之后,灵明光子又陆续完成了四轮融资,包括上汽、OPPO、美团、真格基金等产业基金以及机构资本均有加入。
同样在2020年,小米也参与了易兆微电子这家晶圆半导体设计研发公司的A+轮融资,并在之后的2021年继续作为领投机构参与其Pre-IPO的融资。
除了在芯片上积极布局,小米在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领域参投了诚瑞光学、矽睿科技、普诺飞思等企业;在自动驾驶、车载智能、智能底盘、智能座舱领域,小米投资了Momenta、智行者、纵目科技、深动科技和几何伙伴等企业。
针对汽车后市场的投资,小米也起步较早,涉及出行服务、汽车交易、物流配送、车险维修等细分领域。据东方证券公开数据2011-2022年间,小米参与汽车后服务市场的融资规模累计超过125亿元,参与次数超过30次。早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天使轮或前几轮融资,投资金额较小,多在百万到千万元水平。
可以看出,从智能化上游的芯片设计、中下游的传感系统以及智驾系统,到整车制造、出行,小米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都是十分完善和成熟的,投资事件尤其集中在2020年之后,这也和小米宣布造车的时间相当契合,可见雷军对造车这件事也是早有安排。
造车,道阻且长
造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造新能源车更不是。
以往燃油车就已经是一个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的加速,用电池取代燃油发动机之后自然衍生出了三电系统、补能系统,以及随着电车智能化衍生出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全新的产业链。
所以,造车厂补能仅仅盯着自己家的事,还得放眼相关的所有产业链,因此车厂投资就成了一个主流的事情。
比如,新势力中以蔚来为例,2016年蔚来就成立了蔚来资本,据企查查信息显示,过去几年蔚来资本已经参与了超过90起对外投资项目,投向主要集中在汽车交通领域以及先进制造领域,其中包括 Momenta、首汽约车、小马智行 Pony.ai 等行业内的龙头公司。
同样的,何小鹏、顾宏地、袁兵作为基石出资人成立了星航资本,就在去年星航资本和小米共同参与了同驭汽车科技的B轮融资,同驭汽车科技是中国汽车智能底盘系统一级供应商,专注于“新一代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智慧出行保驾护航。除此之外,星航资本也参与了芯联动力、北云科技、博雷顿等项目的投资。
从这两家新势力的投资布局基本可以看出,车厂对于汽车产业链的投资分布是较为全面的,从智驾系统中的芯片半导体、智能驾驶,到新能源乘用车或者商用车的整车生产,都是车企投资的对象。
不只是新势力车企,传统车企在转型生产的过程中也开始整个产业链的投资布局。
上汽集团就通过上海汽车集团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汽创投)、尚颀资本等广泛投资于汽车电子、新能源、智能网联、出行服务等领域;北汽集团则通过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平台,投资于智能驾驶、汽车半导体等前沿技术。一汽和广汽集团也在汽车半导体、智能驾驶等领域有所布局。
近年来,车企的投资金额和项目数量在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例如,企查查显示上汽集团透过尚颀资本对外投资数量已经超过100个,按年度来看参与投资的项目从2021年的9个上升到2023年的32个。过去一年尚颀资本参与了晶湛半导体、瑶芯微、特思迪等多个产业链项目的投资。
并且现如今的新能源车厂做投资也出现了非常有趣的趋势,就是联手投资,别看电车厂之间有相互竞争的关系,但是互相之间说不定还是对方的股东甚至是天使投资人,并且也会共同参与产业链项目的投资。
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车在国内渗透率逐步增加也就是近三年的事情,所以车厂们从布局三电系统、补能到智能化方面的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座舱,整车厂的发展步调基本是一致的,而在相应的时间涌现出的值得投资的项目也会雷同,所以就会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在市场上我们互相“厮杀”但在投资局上我们“握手言和”。
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汽车行业迎来深刻变革。造车这件事真的不能关起门来门头干,所以车企之间联合投资、互相投资、开放技术平台的布局也屡见不鲜。
三年,小米造车的故事告一段落,小米卖车的故事即将开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