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普京再次签署命令,俄罗斯展开了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第三次扩军,从克里姆林宫的表态来看,俄罗斯不断扩充军队规模就是为了对抗西方的安全压力,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更大规模冲突做准备。
【随着普京再次签署命令,俄罗斯展开了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第三次扩军】
根据普京签署的最新总统令,此次扩军的总规模在18万人左右,完成扩军计划后,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总兵力将会达到近240万人,比俄乌冲突爆发前增加了约60万人,其中现役俄军人数将扩张到150万人,其他的90万人应该是国民近卫军等准军事部门的部队。
这应该还不包括在临时动员令下被征召入伍的大约30万预备役。假如在俄军完成此轮扩军后,这30万人的部队仍未解散,普京政府手中的可用兵力就将达到270万人。
对于为何要继续扩大军队规模,克里姆林宫方面解释称,扩军是因为俄罗斯边境地区面临的威胁太多了,现在不仅西部的环境对俄罗斯极其不利,东部的环境也“不稳定”,所以需要采取适当措施。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对外阐述了此轮扩军的理由】
克宫所说的西部威胁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乌克兰的直接军事威胁,一个是北约集团施加的外部安全压力。
由于俄乌政府对于和谈的底线差距过大,双方现阶段很难正式开启和谈,这场战争有可能要持续一定时间,且就算开启了和谈,双方也有可能处于一种打打停停的状态,彻底停战可能要两三年乃至更长时间。
同时,北约已经完成了向北欧方向的扩张,并在东欧方向加紧行动,增强了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方向的军事部署,北约对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西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全威胁进一步增加。俄军之前重建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军区,也主要是应对北欧与波罗的海方向的安全威胁。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已经三次扩军】
克宫所说的东部局势不稳,则主要是指美国拉拢日韩等国,积极推进北约亚太化,导致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尽管在核战争的现实威胁下,朝鲜半岛短时间内不会爆发大战,但这种紧张态势持续下去,仍为东北亚安全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此外,日本方面虽然未做出太大动作,但俄日之间南千岛群岛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谁也不敢保证,日方未来不会在这一方向上有所动作。
这就要求俄方在与朝鲜签署军事同盟协议,与中国积极强化军事战略合作,在日本海等地积极展开联合行动之余,在远东地区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以备不时之需。
【美日韩三国在朝鲜半岛方向不断展开军事行动,造成了东北亚局势的持续紧张】
其实,欧洲与远东方向的紧张局势,只是普京政府持续大规模扩军最主要的两个外因,俄方在其他方向上面临的安全压力,也在推动着普京政府加紧扩军备战。
首先是在北极方向上,随着北极航线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在这一方向上也进行着一场隐形的较量。双方都有意强化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力量,以确保未来己方的运输线安全。
其次是高加索、中亚这两个方向,一方面是以亚美尼亚为代表的昔日盟友逐渐与俄罗斯离心,开始展现出倒向西方的意图,需要俄方在外交活动之余,适当展开军事准备工作,以防局势进一步变化。
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的分离主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且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进一步抬头,今年以来,俄境内已经爆发了多起恐袭事件。而高加索与中亚恰恰是部分袭击者渗透进入俄罗斯的主要通道。
【普京政府需要让国民近卫军等部队重新回归本职工作,确保内部的局势稳定】
普京政府需要保留一定的内部维稳力量,来确保在需要的时候稳定北高加索等地局势。
可由于乌克兰前线兵力紧张,普京政府不得已调动了一部分国内的准军事部队,参与到边境防御等作战之中。特别是卡德罗夫家族麾下的车臣部队,在部分战线承担着重要任务。普京需要扩充俄军部队的规模,让国民近卫军等准军事单位能够回归本职工作。
需要补充的是,从俄媒报道来看,普京政府这三次扩军,主要都是扩充俄罗斯军队,准军事部队的扩编相对有限,且在扩军之余,俄罗斯军队在编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俄陆军就基本放弃了实战表现不佳的“营级战斗群”回归了传统作战编制。
普京政府还在军工领域下达了一系列命令,重启了图160轰炸机等武器的制造,要求对乌克兰战场缴获的北约武器进行逆向工程研究,要求军工部门研制更适合俄军的武器装备。
【俄罗斯已经重启了图160等装备的生产】
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普京政府正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与乌克兰战场的经验,打造一支能够应对大规模常规战争,同时具备足够核打击能力的武装力量,以应对以北约为主的外部安全威胁,且不说实际战力如何,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总规模已经稳居全球前列。
但在积极扩军的过程中,普京政府仍要面对俄罗斯国内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乏力、经济结构单一等内在问题。如何在扩军备战,有效抵御外部安全威胁,同时防止俄罗斯走上苏联的老路,在与西方的军备竞赛之中不断放大国内问题,最终将自己拖垮,将会成为普京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考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3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