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美国高估了印度的消息,引发大家的热议。
9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专题文章《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让美国处于尴尬的境地》。
文章指出:美国希望利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然而,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正在逐步增强,这让美国的想法落空了。
2023年,印度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184亿美元。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其中,印度从中国进口贸易额高达10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出口贸易额166.7亿美元,同比增长8.7%。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包括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机械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
而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包括铁矿石、棉纱/布料、手工织布机、调味料等初级原料。
印度制造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没有减弱,反而更强了。
美国高估了印度的潜力,印度不太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没错,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有更多廉价的劳动力,但这并不能让印度制造快速崛起。
实现工业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但真正做到的,其实并不多。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只有30个。
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韩国和中国等。
60年前,印度和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相差并不大,如今,这一差距已经无法弥补。
1960年,印度工业总产值77亿美元,中国265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3.4倍。
2023年,印度工业总产值8877亿美元,中国68124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7.6倍。
目前印度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工业领域,印度落后了中国将近20年。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印度的铁路就高达54366公里。
而那时的中国,还处于战火之中。
相比而言,印度有更好的机会,成为工业化国家。
然而,这个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并没有把握好这次历史机遇。
中国在解放之初,就意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布局。
后来的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工业能力开始全面开花,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结果并随之腾飞。
高瞻远瞩,强大的执行力和时代的机遇,造就了中国全面的工业化。
其规模,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
人类历史上,真正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国家,只有3个:英国、美国和中国。
印度是否还有机会实现工业化呢?
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一方面,印度人口众多,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巨大。
其次,印度人口结构优势巨大,2023年,印度平均年龄只有28岁,相比越南的32.5岁,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当然,这一优势,将在25年后消失,那时,印度的平均年龄将达到33岁。
另外,印度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当然,要实现工业化,印度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比如,在吸引外资上,印度政府应该更加坦诚,对外资来说,政府的信用至关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印度需要更大的投入,道路、桥梁、机场和高铁,这些都是工业化社会的基础。
印度目前还没有实际运营的高铁,这在全球前10大经济体中,是相当罕见的。
另外,在教育投入上,印度目前是完全不够的。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世界人类发展指数报告》,2019年,印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低于中国的8.1年。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男性为27.80%,女性为31.29%,远低于中国的53.57%和63.93%。
印度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要对印度的工业化抱太大的希望,印度的制造业会逐步发展,但5~10年内,不可能会有质的突破。
押注印度制造业,对美国和美国企业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
而且,未来,即使印度成为工业大国,也不一定站在美国这一边。
印度永远不可能成为美国真正的朋友,它不是英国,也不是加拿大,更不是韩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2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