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竞技和巴塞罗那皆无挽留之意,菲利克斯只能冒着“连换衣服地方都没有”的风险重返切尔西。马雷斯卡的球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混乱中,菲利克斯将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遭遇惊涛骇浪,又一位欧洲金童陷入迷途。
如果说金球奖带给了球员巅峰体验,那么“欧洲金童”的荣誉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祝福和期许。可是在过去二十年中,欧洲金童奖却逐渐被魔咒笼罩,无数天才以此为起点高开低走。
梅西自带的强大气场也无法扭转乾坤,安德森、格策、帕托、桑切斯、马夏尔和博格巴等人的遭遇发人深省,姆巴佩、哈兰德和贝林厄姆将肩负着为金童正名的重任。
1欧洲金童,皇冠之重
自意大利《都灵体育报》于2003年创办欧洲金童奖以来,这份属于年轻球员(U21)的最高奖项就被认为是天才们的成人礼。
二十年来,欧洲金童的榜单中诞生了梅西这样的当世球王,鲁尼、阿圭罗和法布雷加斯的成就也得到了舆论认可,但也出现了安德森、桑切斯和马夏尔这种寸功未立就急速陨落的流星,巴洛特利、博格巴和伊斯科等人挥霍天赋的举动令人扼腕,如帕托和格策这般遭遇重伤打击后便一蹶不振的天才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以2008年安德森捧杯为标志,连续九届欧洲金童的成长均低于预期,直到姆巴佩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就在人们再次燃起对金童们的期待,重新审视这份奖项的含金量时,德利赫特和菲利克斯被迫连续更换东家,佩德里和加维刚刚出道便遭遇病魔缠绕,那些噩梦般的记忆似乎又要卷土重来,就连气场强大的姆巴佩和贝林厄姆也感受到了它的寒意。
2少时了了,大未必佳
在学徒年纪就被委以重任,未及弱冠便名利双收,年轻球员很难应付过早投身职场带来的诱惑和压力。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体育明星无处遁形,见风使舵的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球迷口不择言,金童们深陷低谷时总会接收到海量的批评和责难,很容易在压力面前迷失方向。
残酷的职业竞争已经让人喘不过气了,花花世界的糖衣炮弹更是令人防不胜防,当年轻球员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他们的天赋往往早已被挥霍殆尽。
即便能够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把握住自己,年轻球员还需要运气的加持才能绕开职业道路上的障碍。过早参与职业比赛造成的消耗,会加速透支年轻人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经年累月多线作战积累下的伤病,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很多球队都会通过增加肌肉来提升年轻球员的对抗能力,这加重了膝盖和脚踝的负担,改变了球员的技术动作,也增加了球员受伤的概率,鲁尼和格策的“早衰”就是典型的例子,帕托和博格巴同样是被伤病摧毁。
佩德里和加维年纪轻轻便有了玻璃化的趋势,巴塞罗那教练组应该从老金童们的遭遇中吸取教训。
(图)巅峰时期的伊斯科曾是银河二期不可或缺的一员,后来发生的一切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作为这波失意金童中的特殊分子,伊斯科曾常年在巅峰皇马的阵中扮演第12人角色,后来有幸成为了“队史最伟大赛季”(2016/17)中的主角,一度凭借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多家豪门的关注。
或许是功成名就后产生了倦怠感,伊斯科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养生”领域,吃素让他失去了作为运动员的锐气和拼劲,直至辗转贝蒂斯后才幡然醒悟。
伊斯科的人生规划出了问题,菲利克斯和雷纳托-桑切斯则是职业规划出现了偏差。西蒙尼时代的马竞堪称优秀前锋的滑铁卢,格列兹曼的光环过于耀眼。
人们早已淡忘了曼朱基奇、劳尔-希门尼斯、杰克逊-马丁内斯、比耶托、卡利尼奇、热尔松-马丁斯、加梅罗和盖坦等人的遭遇,菲利克斯在亟需“涨球”的年龄遇到不擅长调教进攻的主帅,结局可想而知。
(图)当年,桑切斯击败拉什福德和阿里后捧起金童奖,两位大英帝星如今也已迷失方向。
菲利克斯在频繁更换东家的过程中蹉跎时光,雷纳托-桑切斯同样是试错不得法的典型代表。用八年时间游历了五大联赛,雷纳托-桑切斯选择了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他的经验将成为老东家弥足珍贵的财富。
3破除魔咒,以金球之名
“如果你足够好,说明你足够老。”金童们赌上了职业生涯去挑战这条古训,很多人遇到挫折后选择了随波逐流,也有一些人经历了颠簸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有人自始至终都在享受着众星捧月的感觉。
首次参加欧冠时(2016/17)就获得了特殊机位跟拍服务,姆巴佩经历了世界杯决赛的考验,熬过了梅罗时代的喧嚣,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银河战舰,看到了将金童奖兑换为金球奖的机会。
姆巴佩急于为金童奖正名,贝林厄姆或将比他更早实现这个目标,创纪录地完成从金童到金球的无缝衔接。出身中产家庭,从小受到过良好教育,贝林厄姆对于花花世界的诱惑早有了免疫力,梅罗之后的足坛需要这样的优质偶像。
银河三期正处于组装调试的关键时期,贝林厄姆势必要能者多劳,可以阻止他进步的或许只有过劳和伤病。一旦姆巴佩和贝林厄姆之间的化学反应出现问题,哈兰德或将提前完成从欧洲金童到金球奖得主的进化,瓜迪奥拉有望再度为足坛贡献一位金球先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1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