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对欧盟逐步“分而治之”,让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对华强硬派,也萌生了回心转意的想法。
面对欧盟针对性的关税,中方一边在酝酿反击措施,一边与特定的欧盟国家,开展一对一的协商。接下来,商务部长还将赴欧洲,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西班牙首相来了一趟中国,还没回去就对关税政策改变了态度】
这种灵活的应对方式,引起了外媒路透社的注意,认为这一做法正在取得成效,还形容说,这是中国对欧洲的“胡萝卜加大棒”。但用我们的话来说,这就是“恩威并施,分而治之”。
毕竟曾经赞同对华关税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来了中国一趟,还没回去就改变了主意,呼吁欧盟“重新考虑”。
我们当时也说过,西班牙之所以态度会出现转变,主要还是中国制定的反制措施,对西班牙的对华出口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关税政策本来就是为了迎合“去风险化”的政治正确而制定的,政治上也许容易受到欢迎,但在经贸第一线就未必了。
当西班牙发现,自己作为欧盟关税的推动者之一,需要直面中国反制,付出相当的经济代价时,也就变得能够沟通,甚至善于沟通了。这种变化,适用于整个欧盟,包括冯德莱恩为代表的强硬派领导层。
【路透社形容,中国对欧洲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打法】
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其实就是我们对欧盟是做两手准备,一边继续推进磋商,一边拟定了完善的反制措施。
而到了加拿大这里,就有些“勿谓言之不预”的意思了。加拿大才公布对华关税,我们这边的反制就招呼上了,一点缓冲空间都没留。
因为加拿大实在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磋商对象,这几年特鲁多政府的对华外交,完全就是跟着美国走的,就连对中国电动车出台的关税政策,幅度上都是对标美国,上来就加征100%。
“两手准备”其实是中国在与欧洲打交道时的一个长期思路。一般与欧盟国家开展高层互动时,我们不止谈双边关系,也会上升到中欧关系的层面。这个过程反推一下也能成立,与其说服欧盟整体,不如去争取那些具体的成员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中国商务部部长接下来将赴欧洲进行磋商】
就过去的经验来讲,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对华关系上往往是“冥顽不化”,这倒不是说成员国内部意见高度统一,而是实在太过松散,于是为了图省事,就搞了一个自相矛盾、不伦不类的“三重定位”出来,说中国既是欧洲的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和系统性挑战。
欧盟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自以为这三重定位互相平行,互不干涉,该合作时合作,该竞争时竞争,该对抗时就搞出一点火药味。
但事实证明,中欧之间的地缘政经关系并不适用于这种得过且过的想当然。所谓的“三重定位”,实际上是三重障碍,想与中国合作的成员国不满意,想竞争与对抗的更加不满意。
此外,欧盟在做决策时,往往也会被美欧所谓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绊住。像是冯德莱恩,这几年就是欧盟内部对华强硬派的代表,“去风险化”的口号就是她先喊出来的。
【冯德莱恩最先喊出“去风险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与欧盟这个整体去讨论中欧关系,效率与进展可想而知。现在围绕关税问题,中欧还在磋商,中国这边提交了一份灵活的解决方案,不过欧委会没经过深入沟通,就草草拒绝。这足以印证我们的观点。
这种时候,就需要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展开一对一的协商。欧洲的利益关系,欧盟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各个成员国之间看法、侧重都不尽相同。
但如果一对一协商,只讨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思路就比较方便梳理了。讨论的重点,也从关税政策会不会损害欧洲利益,到了会不会损害特定成员国的利益,当大部分成员国都能与中方达成一致时,欧盟关税政策的性质也就呼之欲出了。
何况欧盟的关税政策,政治基础并没有外界以为的那样扎实。之前内部投票,赞成关税的票数还不到一半,除了4票反对,还有11票弃权,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全部27个成员国的工作。
【加拿大对美国完全是亦步亦趋】
归根结底,中欧关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欧洲大大小小的国家,在对华关系上的态度、利益都未必一致,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对美国亦步亦趋。但作为个体的欧洲国家,却不完全如此。
像是德国、法国这两个带动欧盟发展的火车头,表面上看一团和气,但彼此都在为了欧盟话语权斗得不可开交。法国主导推动的中国电动车关税,不排除也有冲着德国来的意图,毕竟谁都知道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有多么依赖。
这里补充一句,现在西方战略人士讨论中国对欧政策时,“分而治之”是一个高频词,不过这话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中欧关系就需要这样的对症下药。欧盟先天就是松散的、分化的,要不然也不至于一体化搞了这么多年,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滞不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1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