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担灯笼 草龙舞丰收 莞邑中秋氛围浓

金羊网2024-09-13 09:39:10  72

统筹、策划/余宝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石梦卓范彬彬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俊伟(除署名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将至,万家灯火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已经洋溢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在东莞,不同镇街流传着各种中秋习俗。从寓意团圆深情的“送中秋”习俗,到孩童们手提灯笼、笑语盈盈的“担灯笼”场景,再到祈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草龙舞表演,这些传统技艺与习俗不仅是节日的点缀,更以其独有的韵味和生命力,成为了东莞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是东莞人情感与记忆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中秋的温情与祝福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

外婆提灯送中秋殷殷期许照前程

在东莞过中秋,除了赏月吃月饼外,每年中秋节都有外婆买灯笼仔送给外孙的习俗,以示前路光明。“送中秋”也称为“送冬秋”“送耍禄”,每年从农历八月初一到十五,外婆都会来到已出嫁女儿家中“送中秋”,为外孙外孙女们送来月饼、灯笼仔、柚子、香蕉、红杮、苹果、玩具等应节物品,寓意着照亮孩子们的前程,带来好运和祝福。

今年中秋节前几日,家住企石镇的阿靖父母就提着大包小包,来到女儿家中“送中秋”。“我爸妈会送两个传统灯笼,还有带一些柚子、香蕉、玩具给外孙女。”阿靖说,送中秋是从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习俗,对于有女儿出嫁的家庭而言,它不仅是一年中的重要礼仪,更是亲情交流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来临之际,从八月初一到十五,小孩子人手一个灯笼仔,入夜走街串巷,边走边唱《耍乐歌》进行游戏。据《东莞县志》记载:“中秋节聚友赏月。戏油团(小儿群聚为柚灯、油球)。悬火(灯笼仔)。歌曰:‘洒乐仔,洒乐儿,无咋糜’。”意为:孩子做柚灯、担灯笼只为耍乐不为吃。每当中秋夜,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下面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共同庆贺中秋节的到来。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因为‘送灯笼仔’是世代传承下来的习俗。”据灯笼仔技艺非遗传承人陈月桂介绍,在东莞石龙镇泗州村,以前中秋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很多老一辈妇女会亲手制作灯笼仔,作为给小辈们的特别礼物,表达对他们学业有成、身体健康的深切期望。灯笼仔上精美的图案,如“状元郎”与“观音”,都寓意着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传递着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石龙灯笼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其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洲村作为灯笼仔的主要产地,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掌握了这门手艺。她们心灵手巧,在农忙之余,便围坐一堂,共同编织灯笼、补贴家用。这种传统不仅让泗洲村成为有名的灯笼村,更让灯笼仔成为东莞中秋文化的一张名片。而灯笼仔技艺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也离不开一代代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这份技艺在家族间口耳相传,每一代人又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个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方寸之中显精巧匠心巧手创意多

“工厂流水线做的不够灵动,很多人还是找我订手工的。”陈月桂介绍,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泗洲村里平时编织灯笼仔的妇女越来越少了,但每到中秋节前的旺季,手工灯笼仔依然供不应求,甚至每年九月一过,就已经开始采买下一年的材料了。如今有四十多年制作经验的陈月桂,不仅将灯笼仔传统编织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更创新推出了很多风格、形状各异的灯笼仔,备受消费者好评。

据了解,灯笼仔的制作工艺也极为考究,从选材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首先,灯笼仔需要精心挑选质地坚韧、色泽均匀的丹竹作为原料,经过破篾、浸泡、晾干等工序,将竹子处理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竹篾。随后,手艺者们再凭借精湛的编织技巧,将一根根竹篾巧妙地编织成灯笼的骨架,既稳固又美观。在编织过程中,人们还会根据灯笼的大小和形状,调整竹篾的编织密度和角度,确保灯笼的整体结构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充满艺术美感。编织完成后,人们还会在灯笼的外部贴上精美的图案和装饰物,如彩色玻璃纸、剪纸等,让灯笼在夜晚更加璀璨夺目。

“圆的、长的、花的……”陈月桂骄傲地展示着她“创造”的一些新款灯笼仔。编织灯笼仔框架全靠手工完成,虽然竹子容易伤人,但陈月桂似乎早已习惯了徒手操作,她的手艺炉火纯青,谈笑间竹篾在手间快速舞动,一个个灯笼仔便在手中渐渐成型。灯笼仔的装饰也同样讲究,通常会贴上状元郎和小仙女的卡通人物,寓意着男孩读书好、女孩聪明又漂亮,而上下的红色花纹则代表着花开富贵。

临近中秋节,是陈月桂最忙的时候。每年中秋节一过,陈月桂就开始物色靓竹,为下一年中秋节作准备。如今家里人在她的带动下,临近中秋节就会一起帮忙贴玻璃纸、画图案。而编灯笼骨架难度最高,只能靠编了四十多年灯笼仔的陈月桂亲自动手。今年,她已经陆续用手工做了约两千个灯笼仔。

近年来,东莞石龙镇通过举办中秋游园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展示非遗灯笼仔,石龙灯笼仔逐渐走出泗洲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陈月桂表示,自己也经常受邀到学校讲解如何做灯笼仔,小朋友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希望让下一代多多认识和了解我们石龙的灯笼仔。”陈月桂说道,今年中秋节,她还受邀将去广州参加非遗展示活动。

企石上洞村民忙编扎草龙祈丰收

送中秋、担灯笼、舞草龙……在东莞的不同镇街,流传着各种中秋习俗,其中草龙舞可谓是中秋时节最热闹的一项民间习俗,现主要流传于东莞企石镇、横沥镇、凤岗镇部分村落,其中以企石镇上洞村的草龙舞最有代表性。上洞村中秋节“舞草龙”的习俗相传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并于2009年列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夜晚,当地村民都会举行盛大的舞草龙活动,舞“草龙”欢庆中秋。

草龙舞亦称火龙舞,是一种用稻草等扎成草龙进行巡游舞动的习俗。今年,上洞村在节前十天左右就制作草龙了。走入上洞村村史馆可以看到,6条长约20米的草龙已基本制作完成。草龙舞传承人姚庆平介绍道,中秋前夕正值秋收时节,村民们都会用稻草编扎成龙。之所以用稻草编织,是因为稻草代表丰收,寓意“五谷丰登”,祈祷明年风调雨顺。

草龙主要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的编织最为讲究和复杂,包括上颚、下颚、龙舌、龙牙、龙角、龙须和龙眼部分。在现场,平叔正把稻草分成三股,编成麻花状草辫,并排摆放串起固定,作为龙头的上颚和下颚,上颚采用8条草辫、下颚使用7条草辫,正好凑成了15条,象征着农历八月十五。两端龙角则由小木棍绑扎在草辫中做成。据介绍,过去,龙眼用的是晒干的黄麻,现在则使用手电筒。龙须过去用剑麻抽丝,现在是白色捆扎绳。整条龙中间用一根粗尼龙绳连接,龙身下每隔2米左右固定一个木叉,以供驭龙手使用。

“从小看着草龙舞长大,从七八岁起就会编草龙了。”今年已经75岁的平叔说,上洞有六个自然村,每年都编六条龙。单单扎完一个龙头就要四五个小时,而一条完整的草龙需要编扎一天才能完成。每年中秋节,六条龙齐出动,上演“六龙闹中秋”的盛况。

上洞村舞草龙的习俗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企石上洞村草龙舞非遗传承人姚锦安介绍道,在当地主要有三种传说。一是上洞村旁有一座山,蜿蜒起伏,形似巨龙,名叫“龙公山”,又称蜈蚣山,坐东向西延绵形似一条草龙,而上洞村故名“龙蟠之洞”,每年中秋节,村民舞草龙以引龙公山的巨龙入洞。以求得风调雨顺;二是消灾解难说。相传有一年天灾人祸,农作物枯死,瘟疫横行,夺走了数百条人命,时值中秋,人们用禾草扎龙,半夜锣鼓鞭炮齐鸣,舞龙以驱邪除魔,瘟疫竟奇迹般消失了,当晚突然天降大雨,正所谓“八月落雨当黄金”,人们纷纷抢种农作物,有了水,也有了好收成;三是明朝崇祯帝赠草龙于姚钿说。相传他为官清廉,告老退休后迁居东莞企石,受崇祯御赐了一条稻草扎成的锦龙。到如今,上洞草龙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草龙盘旋争第一百年习俗代代传

待草龙完工后,在距离中秋节前几天的晚上,企石上洞村的村民便会择一个良辰吉日舞着龙到老榕树下“采青”,将“沉睡”的草龙“唤醒”,让草龙焕发勃勃生机。

据姚锦安介绍,采青仪式通常在水边榕树下进行,“榕”与“龙”读音相近,把几小段榕树枝叶插进龙嘴,祈福农作物郁郁葱葱。接着给草龙全身插上“立香”,寓意人丁兴旺、香火延绵。

在中秋节当晚,在经过请龙、采青、拜门等仪式后,全村共六条草龙集聚在村广场同时舞动。金鼓齐鸣,锣鼓喧天,点燃的线香插满草龙身,香火划出道道的弧线,恍如龙鳞乍现,草龙便“活”了起来。驭龙手们以顺时针的方向跑动,让草龙做出盘旋动作,俗称“绕龙”。草龙舞表演形式与步龙舞相似,不仅有“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动作,还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形式,有蛟龙漫步、金龙钻裆、蟠龙吐彩、火龙摆尾、游龙戏浪、一柱擎天等造型,活灵活现。舞龙最后环节就是到小溪旁将龙点燃,俗称“化龙”,寓意龙升九天,为人间带去祝福和喜悦。

“我们村里流传着一句话:上洞村的男人是不怕香火的。”草龙舞传承人之一姚宇麒说,在草龙舞表演的时候,插在草龙上的线香随着燃烧会落火星和香灰在身上,舞一次龙身上多少都有几个水泡的。“但是我们都不怕,风一吹就不痛了。每次舞草龙村里的几条龙都竞争很激烈,都比着谁舞得最久,大家都想争第一。”姚宇麒说道,现在上洞舞草龙多了许多年轻力量,其中不乏95后、00后。

“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非常希望可以继续把这项文化传承下去。”姚宇麒说道,会经常带着小草龙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来让更多人了解企石上洞村的草龙舞。近年来,上洞村委会和姚锦安还积极与附近的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建立良好的联系,在该校历史老师匡仁玉共同努力下,让草龙舞这项非遗走进校园,邀请第三代传承人之一姚庆平进校园教学生制作草龙;带领学生从种水稻、捆稻草、种剑麻到制作龙头、龙身和龙尾,从扎龙再到舞龙,参与“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展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草龙的别样魅力,传承和创新它独有的精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0709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