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李儇 形象)
唐僖宗乾符年间,大唐很不安生,宏观来说就是盛唐早就一去不返,天下大乱,而从微观来说,则是山东地区闹饥荒,而且还是连年饥荒。
唐僖宗李儇,大唐的第十九位皇帝,因为唐朝一共就二十一个皇帝,所以李儇也算是末代帝王了。
而且,还是个表现非常不好的末代皇帝。
李儇这个皇帝,可以说是本朝开国以来最能玩,最会玩的皇帝,他的个人爱好包括但不限于,斗鸡赌鹅,骑射剑槊,歌舞音乐,围棋赌博,基本上古代有钱人能玩的东西,全让他玩了个遍,当然也包括玩女人。
您要说这些爱好里他最喜欢的,大概就是马球了。
马球,简单来说就是骑马踢足球的意思。
皇帝本人甚至还自我吹嘘说:
如果科举考试里有马球这个项目,那么我去参加,一定能做状元郎。
僖宗在位的时候,疏于政务,长安城里甚至还曾经有一群无业游民组织武装暴动攻入皇宫,差点就把皇帝给拿下了。
这么一个皇帝,你指望他努力工作好好干活,那是不现实的。
上行下效,所以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全国范围内的紊乱已经不足为奇,少一件儿不少,多一件不多,而区区山东饥荒,也无所谓,反正重铸盛唐荣光是几代人的责任,不一定非要在本代完成,只要自己饿不死就得了。
但是,朝廷就算不赈济灾民,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也应该提防他们造反起义,而僖宗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因为权力不掌握在他手里,他做皇帝的时候,朝廷里宦官说了算。
宦官,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殊产物,我们一般管他们叫公公。
(唐朝宦官 壁画)
这个公公们啊,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没有什么文化,他们和读书人,和士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文臣在政治环境中追求自身权力的扩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动机,那就是他们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士大夫们是有理想的,汉朝的贾谊,晁错,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他们的个人诉求往往是和王朝的命运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的。
但是,宦官有所不同,因为朝廷有礼制,有规章,有体统,朝廷规定宦官只能是内官,所以他就算官儿做的再大,也只能是搁宫里边混日子,他们也不可能做皇帝,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畸形的。
宦官掌权之后,他没有目标,没有既定的规划,他的过程都是为了享受目的而存在的。
说白了,宦官干政,目的就是为了更大的改善自己的生活,过上穷奢极欲的日子。
而一旦他们把方向对准个人的物质建设,那么王朝的发展对他们来说就轻如鸿毛了。
唐朝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害怕唐朝的灭亡,武将会面临战争,文官会集体失业,但宦官们却无所谓,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融入新的王朝,侍奉新的君主。
总而言之一句话,山东地区的老百姓结结实实的挨了几年饿,是皇帝也不管,权宦也不作为,一毛钱救济金也没发下来,所以后来山东百姓就起义了。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
王仙芝和黄巢都出身于盐商之家,当然那个时候他们的家业属于是灰色收入,可获利颇丰,也绝对不缺钱,因此普通百姓窘迫的生存压力不会影响到到他们,他们能在这个关头站出来反抗唐朝黑暗腐朽的统治,实在是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但是,历史长河何其漫漫,看多了,你就会发现凡事皆有痕迹可循。
(黄巢 绘像)
虽然王仙芝和黄巢是同行,但是王仙芝是个体户,个体户王仙芝能有限,贩卖私盐被官府给盯上了,他在流亡过程中啸聚百姓,揭竿而起,而黄巢属于是大家大业,他吃得好喝的好睡得好,那日子过得相当哇塞。他干嘛要起义呢?
也和李儇有关系。
黄巢年轻的时候,爱武艺好读书,喜欢文学,他曾经一连多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每次都名落孙山,成绩非常糟糕。
他成绩糟糕的原因一方面是时运不济,因为科举考试这事儿有时候还真得看运气,因为唐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也不过只录用了七千人,所以平均算来,每年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只有三十人左右。
唐朝大诗人孟郊,考了一辈子的试,四十六岁才高中,所以黄巢三次五次的落榜,也是情理之中。
我们经常会把黄巢当做一个有点文化的流寇,但是另外一方面,从黄巢一生之事迹来看,他骨子里是一个十分骄傲自负的人,其人在诗作上略有小成,留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名句,在军事指挥上,黄巢也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在和大唐朝廷对抗的过程中,他横渡长江四次,横渡黄河两次,在唐王朝偌大的疆土上来去自如,而几乎从未遇到过激烈的抵抗。
四个字形容这种战略纵深,那就是空前绝后。
这么一个能力优秀的人,在他最为纯真灿烂的年纪里遭受到来自于仕途上的挫折,会使他的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变。
当然说句玩笑话,这也有可能是山东人对编制的执念。
王仙芝要比黄巢起义早,同为山东人,黄巢一看他那么个大老粗都能乱世有为,我又何尝不如呢?所以黄巢也跟着起义了。(朱温 绘像)
(朱温 绘像)
黄巢一起义,山东地区很多百姓愿意跟随他,而这其中,有一个叫做朱全忠的人,十分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朱全忠,宋州砀山县人,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宿州。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应该是朱温这个名字。
朱温的家庭,是一个学者家庭,就是说,朱温的爷爷和父亲都很有文化,还在民间做过老师,但是朱家仅限于研究和学习,从来没有人做过官。
不过,虽然朱家没人做官,但是他们毕竟是文化人,在芸芸众生,人人以读书识字为贵的年代里,大家就感觉老朱家和别人就是不太一样。
气质不一样,谈吐不一样,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一样。
所以,朱家虽然不显贵,但却能和当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保持通婚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朱温的家世还算可以,至少要比石勒和朱元璋那种奴隶和赤贫强出不少。
老朱家哥仨,大哥朱全昱,二哥朱存,老三才是朱温。
一个孩子还比较好养活,但仨孩子就稍微有点吃紧,而且朱温出生没多久,他父亲就病逝了,寡母王氏一个人养活仨孩子,日子更加难过,母亲王氏为生计所困,只好带着仨孩子到砀山县附近的另外一个县城萧县去讨生活,因为萧县有一户刘家,是大户人家,而王氏则以住家保姆的身份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刘家,勉强算是有了条活路。
(刘崇 形象)
刘家的刘老爷,是萧县的县令,不常在家,朱温对他没有什么印象,刘家的刘夫人倒是个心地仁善的好人,对这一母三子都十分友好,唯有刘家的公子刘崇,朱温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他,当然,刘崇对朱温的态度也不是很好。
因为,朱温在逐渐长大的这个过程中,他的性格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朱温这个人,好吃谈不上,但是懒做,不喜欢参与劳动,因为他属于是跟着王氏住在萧家,给萧家打打义工是应该的,但是朱温在萧家也从来不干活。
既然如此,他当然也不会把自己看待成萧家的下人,而是认为自己身材强壮,性格雄浑豪迈,生来就是要干大事儿的。
这一点,似乎在史书中也有印证。
有一些史料记载,说朱温出生的时候,是个夜晚,说他呱呱坠地之时,朱家的屋子里红光满室,照夜如昼,邻居们还以为老朱家着火了,急忙打水来救火。
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明朝的史料也是这么记载的,内容都大差不差。
在后人看来,这当然充满了不实在的杜撰。
因为,古来帝王四五百之多,似乎一个皇帝出生的时候,必然天有异象,要么打雷闪电,要么狂风暴雨,要么冒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有些更敢说的,说什么仙人托梦,金龙绕柱,其目的无非在于告诉别人,这个人的出生,和别人不一样。
但是实际上,朱温好像很普通。
他认为自己身材魁梧,性格豪爽,能干大事儿,那都是他自己以为,是他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他都不一定能比得过萧家的公子刘崇。
因为,朱温没有文化,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他也不会武艺,如果要打架斗殴,只能靠一身蛮力,从少年到青年,他也没有足够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苦难遭遇。
外部环境的变化,风土人情的了解,四时风物的感受,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你见识的越多,你经历的越多,那么你的成长速度就会越快,朱温数十年如一日的在萧县混日子,他能有什么本事?
而所谓苦难,这就有点玄学了。
中国人往往认为,一个人在得到巨大的成功之前,必须要经历最为深重,最为难捱的苦难折磨,只有经历过漫长的,最黑的夜,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按照这个逻辑来说,朱温早年丧父,家境又不好,他是吃过一些苦的,但是好像,不够多,达不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那个程度。
(抽象画“苦难”)
苦难当然是不值得歌颂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苦难分两种,一种是可以磨炼你的意志和性格,锻造你不屈的灵魂的,比如爬山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你至少收获了强健的体魄,比如熬夜苦读非常痛苦,但至少咱学到了知识,这都是在困难中得到了收获,另外一种就比较无聊了,就是有个人拿把小刀一直喇你,然后搞得你很痛很痛,这种苦难除了让你浑身难受到生不如死之外,没有任何正面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要记住一句话,没有人生来就是为了吃苦而生的。
朱温骄傲自负,他反感刘崇大户人家少爷的身份,讨厌刘崇对他的颐指气使,但是问题是,在当下的环境里,想要证明自己并不平凡,想要出人头地,似乎有点无处发力。
如何走出去,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朱温这不一定是自负,也有可能是自卑。
就在这个时候,朱温听到了黄巢起义的消息。
对于朱温这样一个精神世界充满空虚寂寞,自负又自卑的人来说,他去参加起义,是毫无意外的。
因为,朱温意识到,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想要实现自己阶级身份上的跨越难比登天,他必须抓住眼前这有可能是此生仅有的机会。
而那个我考不上谁都别考了的黄巢不会知道,今天来参加自己起义军队的年轻人,模样普通,气质一般,却会成为撕开未来世界口子的狠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