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在变? 中国央行会在9月降准吗?

瑾瑜瑾说2024-09-09 14:20:32  136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隆重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特邀中国人民银行高层领导就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针对近期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关于货币政策及房地产市场信贷政策调整预期的询问,本次发布会传递了若干关键信息,现归纳如下:

1.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议题未获直接回应:当前,公众普遍关切存量房贷利率是否将进一步下调(即额外折扣)的问题,在发布会期间,尽管相关问题未被直接提出,且官方回复中亦未明确涉及,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排除了未来调整的可能性。因此,是否意味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无望,尚需进一步观察。

2.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利率动态分析:央行指出,当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约7%的水平,仍保留一定的调整空间。然而,鉴于银行存款流向资产管理产品的趋势加速及银行净息差收窄的现状,存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面临多重制约。这一表述或暗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难度较大,同时,相较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降息空间,降准措施的实施可能更为迫切。

3.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平衡:央行强调将逐渐减少对数量型目标的依赖,转而更加倚重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同时亦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确保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表述体现了央行在平衡降息与货币投放之间的微妙考量,未来政策的具体走向将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

4.国债操作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央行明确其买卖国债的行为主要服务于基础货币投放与流动性管理的目的,具有双向灵活性。这一说明旨在澄清市场关于银行购买国债即等同于货币超发的误解,并指出未来中国央行可能根据经济形势需要,灵活采取“扩表”或“缩表”措施,以调整货币政策松紧度,但此举与美联储的操作模式在本质上存在区别。

5.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优化:央行提出将研究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旨在使货币统计更加贴近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此举引发了公众对于数据透明度及政策信号解读的关注,部分网友将其与统计局调整青年失业率统计口径的先例相联系,询问央行此举背后的深层含义。对此,应理解为央行致力于提升数据质量,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依据。

综上,对于存量房贷利率的未来走势,尽管当前未见直接调整信号,但考虑到市场预期与政策导向,未来仍存调整空间。同时,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上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将继续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复杂性及其宏观经济影响,当前社会普遍持观望态度。自2023年3月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峰值后,其规模已持续一年多时间呈现温和下降趋势,此现象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存量房贷利率的潜在调整,其深远意义不仅触及约7000万户房贷家庭的消费潜力与财务健康状况,更关乎房地产市场未来的销售活力与市场流通性。

进一步观察,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尤其是降准与降息的选择上,展现出微妙而动态的策略调整。数月前,市场感知侧重于降准可能性高于降息;随后,政策导向转向强调“质胜于量”,即优先考虑利率调整而非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此转变在随后7月的降息实践中得以验证,而近期则未见降准举措。当前,关于降准空间尚存的言论再次浮现,并伴随“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约束条件”的讨论,预示降准预期有所回升。

对此现象,本文认为,未来中长期内,“质化”的利率政策将成为主导趋势,而短期内,为有效应对经济周期波动,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适当提升货币供应量以稳定经济增长。截至7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速对比,M2同比增速已降至两年多来的低点,这一趋势既反映了当前经济承受的下行压力,也暗示了可能的政策应对方向。

为提振经济,亟需提振M2同比增速,理想区间应回升至7%至7.5%左右。为此,增发国债与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关键措施,通过官方投资先行,刺激经济增长动能。因此,短期内“货币的数量”调控仍显重要。

然而,从长期视角审视,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现,房企融资需求与居民购房贷款需求难以回归过往高位,加之其他行业难以充分填补这一资金缺口,导致货币总量及增速受到抑制。过度关注短期数据可能导致市场信心波动与决策误判。

鉴于美联储尚未启动降息周期,中美利差仍存倒挂现象,中国降息空间虽逐渐打开但尚未完全释放。展望未来,中国降息政策在中长期内拥有较大操作空间,而短期内则应以稳健为主,采取小幅渐进的调整方式。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采取降准措施作为辅助手段是可行的,鉴于其仍具备一定的操作空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至约5%至5.5%的区间时,该比率或将长期维持稳定,标志着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历史性淡出。这一现象在欧美经济体中已长期存在,其存款准备金率同样保持相对稳定。届时,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购买国债来实施货币扩张,成为主要的货币供应方式。

中国央行常态化国债交易行为,作为新型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现已获得官方确认。央行明确指出,“国债交易旨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与流动性管理”。具体而言,央行购买国债即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等同于货币创造过程,即“资产负债表扩张”;反之,抛售国债则回收基础货币,实现“资产负债表收缩”。此举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正逐步向美联储模式靠拢,未来或进一步允许央行涉足房地产相关资产如MBS(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的购买。

央行购买国债,本质上是对中央财政的支持;而购买MBS,则是对房地产市场及地方财政的扶持。这两大渠道预计将成为未来货币投放的主要路径,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在此背景下,重申房地产在现代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尤为重要。房价中蕴含的高额税费,可视为一种财产税形式,其背后反映的是国家运行的成本结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公共部门薪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部分国有企业运营的低效与亏损,最终均需财政承担,而房地产与国债、地方债(即赤字货币化)构成了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有助于减缓赤字货币化的速度;反之,则可能加速其进程。无论何种路径,最终都将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因此,通缩现象被视为暂时、偶发且难以长期维持的状态。

至于日本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期,相较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被追赶经济体”的视角或许提供了更为全面且深刻的解释。后者可能构成长期停滞的主要动因,而前者则更多表现为短期至中期的影响因素。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深入个人研究的过程中,辜朝明教授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此进行了验证,尽管我们在导致该现象的两个核心因素的优先级排序上存在分歧。具体而言,辜教授似乎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现象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对比日本的人口规模(约1.25亿)与中国(约14亿),中国自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对日本的经济竞争力与产能形成了显著的分散效应,加之美国对日本高端产业(如芯片)的遏制政策及迫使日元升值的举措,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鉴于当前中国的情境与90年代中期后的日本存在本质差异,除非存在一个拥有140亿人口、民众勤勉顺从、此前处于完全内循环状态且突然全面开放,与中国竞争国际市场的国家,否则难以再现昔日中国对日本所产生的类似影响。此外,考虑到中国独特的体制结构与国家运行成本,中国不太可能重蹈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覆辙,特别是在资产价格(以本币计价)层面。

再者,中央银行近期提出的“研究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以更贴近实际情况”的举措,旨在优化货币统计体系的精确性。观察近期狭义货币M1(主要由企业活期存款构成)的同比增速图表(如图中蓝线所示),可见其近期出现了显著下滑。M1增速的波动直接反映了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当企业活期存款增加时,M1增速回升;反之,若企业活期存款减少,则M1增速下降。企业活期存款激增的通常场景包括扩大投资前的资金调配及业务繁荣期的快速现金回流;而下降则往往与上述情况相反。

因此,M1同比增速被视为市场趋势的先行指标,其下滑可能预示着房价与股价的进一步调整,而若其增速反弹,乃至超越M2增速形成“黄金剪刀差”,则常被视为市场牛市即将来临的信号。鉴于近年来M1增速持续低迷,中央银行已明确表态将调整统计口径,以期改善M1数据的表现,为市场注入更多积极信号。

在近期的一次经济论坛——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先生正式阐述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现状与未来方向。他指出,自三十年前确立以来,M1(狭义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标准已历经重大变革的挑战,随着金融服务的日益便捷、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以及移动支付等创新金融手段的广泛普及,诸多新兴金融产品逐渐显现出符合传统M1统计定义的核心特征,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畴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具体而言,针对那些具有高流动性的个人活期存款及具备直接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其货币功能的显著性增强,迫切需要从专业视角深入研究并考虑将其纳入M1的统计范畴之内,以期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货币供应的实际状况,从而提升宏观经济监测与政策制定的有效性与前瞻性。简而言之,即是倡议扩展M1的统计边界,这一举措预期将对货币供应的监测曲线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此外,全球货币政策动态亦成为当前经济关注的焦点。近期,美国发布的8月份就业数据,作为美联储即将于9月举行的议息会议前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显示出就业状况略逊于市场预期,这一变化强化了市场对于美联储将于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实施降息操作的预期。基于当前市场分析,本人持乐观态度,预计美联储此次降息的概率高达95%,且降息幅度或设定为25个基点。

此背景之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动态亦值得关注。紧随美联储政策变动之后,预计我国将于9月20日上午9点15分公布的9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在相应调整的可能。若美联储实施降息,国内LPR亦有望随之下调10至15个基点,作为对国际市场变动的积极响应。进而,鉴于部分城市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与公积金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已大幅收窄至不足10个基点,公积金利率的调整亦或将紧随其后,成为政策调整的下一个逻辑节点。

至于我国央行在9月是否会采取降准措施,以及市场广为关注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信息是否将在本月公布,均为当前金融市场的热门议题,其发展趋势及政策动向值得业界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8773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