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试制、装配、试验、再装配”“抢节点、攻难关、保交付”,这是航空工业千山钳装班孙书磊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18年间,孙书磊攻克了一个个装配难关,成为装调中心钳装班的业务骨干。
降误差 势在必得
进入车间,只见孙书磊用一把螺丝刀、一个木锤头、一个卡尺,便完成了一套产品的装配,并将精度严格控制在了0.5毫米以内。
“严谨”是孙书磊来到钳装班后,学到的第一堂课。“当时我在装配第一个产品时,看到师傅手中拿着卡尺不断测量、面露难色,我就知道这误差肯定超过0.5毫米了。”孙书磊说。尽管那是他研究了一整晚的产品,但存在较大误差,导致产品装配不上,最终只能重头再来。钳装工作需要严格控制产品的精度,为了降低误差,孙书磊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装配技术练习,通过不断用卡尺测量、调整,向老师傅请教、认真钻研,最终,他练就了一双“鹰眼”和“巧手”,能够用过硬的技术,精准地将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成为钳装班骨干。
拧螺丝 细微处见真章
“细心”是孙书磊在“拧螺丝”中学到的第二堂课。“钳装?那就是拧螺丝的。”这也是很多人对钳装工种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拧螺丝”只是装配过程中最直观、最容易被看到的一个动作。钳装作为产品生产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面临着出厂检查、交付等重要环节,同样承担着对产品的外观、漆层的保护,以及对内部孔位的精准把控。
“拧螺丝”看似简单,但最容易出现问题。钳装工是产品入检前的最后一个“把关人”,一个产品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螺丝钉,孙书磊所在的班组有时一天需要拧几百到上千个螺丝钉,不经意间就会漏掉一颗,如果出现漏钉的现象,那对产品的后期使用产生的风险将是致命的。“细节决定一切。尊重每一个零件,注重每一个细节,用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了避免出现漏钉、螺丝钉松动等情况,孙书磊每上完一件产品的螺丝钉后,就会马上再重新检测一遍。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他说:“这既是一个自我审查的过程,更是一次发现潜在风险的重要环节。”“像这把螺丝刀这样的工具,我一共换了十几个了。拧螺丝这个动作更是重复了几百万次,每套产品上两遍螺丝,已经成为了肌肉记忆。”孙书磊笑着说。
钳装 不仅仅是拧螺丝
“全面”是孙书磊认为所有钳装工都需要具备的一门技能。孙书磊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产品,同时,他也承担着30多个型号的新品生产试制任务。
难度大、节点紧,是新品试制任务的典型特点。自2021年以来,孙书磊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品试制任务中,不断与设计员沟通新型产品的装配问题和质量隐患,规避设计装配难点。
“孙书磊,还是很全面的。”这是师傅黄健对他的评价。“只会拧螺丝是没用的,同时还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要了解设备结构、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掌握一定的调试能力等,这样才能完成各种新品试制任务。”孙书磊说。
在新品试制任务中,孙书磊发现用于保护二极灯管所灌注的胶容易产生气泡,为此,他和设计人员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最终确定使用工业针管抽拉的方式将气泡排出。每次拧螺丝前,他都会对设备的结构、原理进行深入了解,不断尝试每个零部件的作用和安装位置,摸索出正确的装配关系和技巧,确保零件能够紧密配合、协同工作,从而装配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新品试制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捋清装配关系就能大大提升后续批产工作的效率。”
18年来,孙书磊攻克了异型件内填充发泡材料、弓曲形盖板、圆柱形天线部件、穿墙式无线电收发设备、新型电池组件等多项装配难点,并设计制作装配辅助工装3个,保障了多型号新品生产任务。(文字/张京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5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