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中小基金这两年生存环境逼仄成了这副模样。
北信瑞丰被传拖欠工资,江信基金一天之内离任5位高管,淳厚基金的董事会玩「消失」,九泰基金两层办公楼退掉了一层。更要命的是,业绩亏起来能数以千万计。
有支撑不下去的,寻求股东增资输血,找不到股东输血的,股权被挂上淘宝,多次流拍都没有人要。
这可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曾经一牌难求,天生主角脸的公募基金啊。有观点称,这是因为一些国资股东认为应当聚焦主业,剥离不具备发展潜力的非优势业务。
不论原因如何,面对股东可能即将放弃输血,降费带来的收入下滑的残酷现实,不少中小公募首先需要学会自我造血。而一些人给出的造血方式,则是寄托于利润微薄的债券基金。
掉入债券赌局
行业里如今能看到的最直观的自救方式就是赌债。拉开过去三年纯债基金排名的目录,位于前十名的无一例外都是中小公募。
做债要做得妖娆,无外乎三种方式:信用下沉、增加杠杆、拉长久期。
比如西域债王司马义买买提能红得发紫,就是因为他过去一边在城投债下沉,一边上杠杆,令纯债基金做出了堪比股票基金的收益率。
2022年Q4到2023年Q3,东兴兴瑞前五大持仓清一色高票面利率的城投债。去年三季度,票息高的能达到7%,而城投债ETF重仓债票息只有4%-5%左右,五大重仓债找不到一个3A评级,主打一个信用下沉。
去年年底,他又风骚撤离城投债,把前三大重仓换成同业存单稳了一把后就再也没有集中城投的操作。
由于公募债基可以加杠杆,开放式债基可以加到140%,封闭式债基可以加到200%。而东兴兴瑞在集中城投债做下沉的几个季度,平均杠杆率在140%以上。
可想而知,凶悍手法带来业绩爆发,几只产品被散户爆买,规模快速扩张,东兴基金顺势扭亏为盈。东兴基金402.79亿规模,司马义买买提一个人占了313亿。
除了东兴基金,三只东方基金债基出人意料的组团霸榜。去年周思越的东方区域发展就霸过股基的榜,他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季度只梭哈一个行业。而东方固收投资部总经理吴萍萍也以交易出名,擅长在信用债里做波段,今年城投债比重不小。
2024年,长债收益率不断下行,丝毫没有劝退做多力量,不少债基拉长了久期。直到8月5日,小作文称央妈指导大行卖债,8月7日,四家农商行涉嫌操纵市场、利益输送,长债迎来一波回调。
而这场风波,也波及到了部分纯债基金。
今年纯债排第一的华泰保兴安悦,在8月5日-8月12日的长债回调中,回撤在纯债基金前三。华泰保兴安悦一季度持仓76.72%都是30年国债,二季度基金经理陈祺伟狂减510万张「23附息国债23」,减完后长债比重依然不小,在长债回调中受了不小的影响。
陈祺伟在一季报坦白增持中长期国债后,中报又称增持中长期国开债,并对利率债进行波段操作。
民生固收首席谭逸鸣发现,二季度中长债纯债基金继续拉久期,利率债15-10年政金债、20-30年国债增加,城投债江浙沪比重下降,云贵川比重增加,3年以下信用债减少,3年-5年信用债增加,今年以来个别纯债基金开始重仓超长信用债[1]。
有赌性强的,上半年火出圈的弘毅远方中短债,疑似风格漂移追逐长债(短债基金合同有20%仓位没有久期限制),光4月25日一天,就捏碎了68个蛋,几乎抹平了年后的涨幅。
通过对过去三年的纯债冠军和今年的纯债冠军的操作观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成为中国债王,去年先在城投债信用下沉,然后今年上半年狂拉久期。
那公募基金有这么多产品,中小公募为什么偏偏就瞄准利润微薄的债基呢?
为什么入这局
中小公募完成自救的方式可以大搞权益,培养明星,甚至发力ETF,但这些现在都不如债券能上量。
当目送长城短债、德邦短债、中信保诚稳达、国金惠盈纯债等债基一个个被捧上神坛,有一种去年同期国金量化多因子、金元顺安元启等微盘股基金换皮的既视感。
中小公募只要抓住市场风口,有几只业绩爆炸的产品被人们记住,即使不具备渠道优势也可以发出媲美头部大厂规模的产品,在行业愈发紧缩的环境下赢得与大厂的换位之争。
说的悲观一些,中小公募未必是被动掉入债券赌局,而是残酷环境下的主动选择。
依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占全市场81.29%,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加起来也只有16.1%,债基是公募的最大Beta,细心的人会发现,债券自媒体数量多了,流量也暴涨。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相比打造网红股基已没有打造网红债基来的有性价比。一来是权益基金卖不出去,二来是就算卖出去也靠的是基金经理,规模只和基金经理走,不和基金公司走。
今年发行规模40亿以上有65只产品,全部都是债基。销量最好的三只——安信长鑫增强A、泰康稳健双利A以及中信保诚中债0-3年政金债,都是中小基金公司出品。虽说很多产品机构认购占大头,但不得不承认,只有债基发的出来,只有债基卖的出去,这就是债基的时代。
像诺安、前海开源、睿远、中庚、中邮创业这些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今年均没有发出新基金。
丘栋荣离开中庚,范妍离职圆信永丰,小公募越来越留不住优质权益基金经理。基民对赛道选手审美疲劳,就算有意推周思越,也很难像曾经蔡嵩松令基民刻骨铭心。就连大名鼎鼎的交易天才缪玮彬,今年也遇到了瓶颈。
那中小公募为什么不布局经常活跃在头条热搜ETF赛道?
事实上,除了华泰柏瑞这种天选之子,较早布局300ETF,其他中小公募丢掉先发优势,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机会。有一家主动放弃ETF的公募人士告诉远川:「ETF业务前期IT基建投入要大几千万,后期营销投入巨大,还要跟券商强绑定,对小基金公司来说,投入产出根本算不平。」
ETF对中小公司来讲,不是收入是投入,所以从产品选择层面来看,中小公募只剩下了债基这一条道路。
就比如散户追捧的东兴基金,还有发出数个网红债基,从2019年的36.2亿规模暴增至532.06亿的蜂巢基金,以及在固收领域植根已久、债券规模飙至公募第七,逐渐远离中小公募的永赢基金,和今年中报净利润大增70%的鑫元基金。
因此,虽然债基不是一个利润上很性感的品种,但确实给部分中小公募带来了一张看上去还挺可观的财报。
只是,即使中小公募可以依托债基享受逆势扩张,走出一时的困境,但对于他们来说,长期的麻烦仍在路上,还远未到苦尽甘来的时候。
一场危机预演
最近信用债持续下跌,人人趋之若鹜的债基迎来赎回潮,赎回的主力是机构。
据一份代销数据,8月26日-8月27日,光一家平台债基就被赎回了百亿之多[4]。在某互联网基金平台上,机构占比近90%的某债基位列减仓榜第一,赎回前10名有6只中小基金公司的网红债基。
抛开东兴兴瑞这种个例,大部分网红债基里,存在巨量机构投资者,这部分很大程度上是银行委外、理财委外、保险资金。
依据中信明明团队的统计,今年二季度,保险机构持有公募余额1.70万亿,银行理财持有公募余额1.1万亿,商业银行持有债基和货基总规模或在8-9万亿元[2]。
商业银行与理财子投资公募债基,主要是因为监管约束了他们风险下沉,而公募基金可以通过灵活加杠杆和适当的信用下沉增厚收益,而且大部分公募债基支持灵活申赎,通过投资公募也可以合理节税,相较于银行自营部门,公募也相对有更高的投研实力。
银行理财因为4月手工补息叫停,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下降,对公募基金疯狂加配,二季度持有公募规模相比年初增长了5000亿元,理财前十大持仓的公募基金共1292只中,债基占了50%[3]。所以市场传言,这波债基赎回潮与理财撤离有关。
本轮债市调整原因有很多,有对债市违规行为的监管加强,有8月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带来债券供给的增加,也有信用债的市场流动性紧张,以及转债暴跌的情绪蔓延。
当然最本质的原因是因为过去债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趋同,在遇到可能发生的流动性危机前,有些机敏的机构投资者选择提前落袋。
这就导致,中小基金公司用一些激进手法打造的网红债基,看似规模巨大,流量满满,但他们的底牌几乎都在机构投资手里,一遇到风吹草动,数十亿的赎回,就算百亿体量的网红债基都能在几天之内被赎成一具干枯的躯壳。
中小公募把AUM暴露在债市,甚至是少数机构投资者身上,本身不是一个健康的指标。毕竟连股东都未必想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何况是未必耐心的负债端呢?
本轮债市调整已平复过去,但对中小公募来说更像是一场危机预演。相比债市的短暂回调,等待他们的是更漫长的行业寒冬。他们没能在最黄金的繁花时代成长为家底丰厚的头部,如今行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残酷出清,又有几个人真的能等到黎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5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