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欧阳桃花曾德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进入21世纪,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成为中国面临的中长期重大战略问题。一方面,中国孕育出盾构机、大型无人机、高铁等已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世界级领跑产品;另一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关键技术或产品(如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研发工业软件等)被“卡脖子”的现象。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追赶,主要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模式,如企业主导、政府产业扶持、顺应时代发展、优势领域精准创新等,又如在学习中追赶、在追赶中超越等。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技术赶超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诠释中国家电、汽车等领域的技术赶超之谜,但难以解释在技术追赶之初,受到西方技术封锁甚至遏制的“国之重器”(如盾构机、大型无人机、商用客机等复杂产品)的技术追赶历程。揭示“国之重器”技术赶超之谜,对中国管理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团队开始关注“国之重器何以突破关键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话题。我们通过复盘“国之重器”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过程,提炼中国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与创新模式,揭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而又受到西方技术封锁的中国企业“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在面临资源与时间双重约束的困境下,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转身。我们的研究不是验证国外主流的技术进步理论,而是根植于中国管理实践,构建中国技术进步的自主知识体系。
做“国之重器”案例研究,面临如下两大挑战:
第一,案例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在围绕“国之重器”技术赶超展开的访谈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被访谈的技术人员倾向于从技术细节聊如何攻克技术难题,内容之专业往往让作为管理学学者的我们难以听懂。事实上,这反映了“国之重器”技术赶超研究的关键挑战,即从工程语言和思维向管理语言和思维的转变。工程语言往往涉及比较“硬”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术语,其思维偏向“做什么”和“怎么做”。而管理语言则倾向于“软”的概括性、凝练性表述,其思维侧重于“是什么”“如何”以及“为什么”。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做足调研前的“技术功课”,还要在访谈过程中快速对其工程语言和思维进行消化和转换,并持续以问题为导向,追问“如何”与“为什么”。一个又一个刨根问底的访谈过程,直追真因,有利于揭示“国之重器何以突破关键技术”。
此外,国内的案例研究受主流的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的影响,强调访谈样本数量要足够多。在优秀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至少访谈30人次。而我们在访谈实践中感受到,访谈数量再多,不如访谈到关键人物。如大型长航时无人机长鹰案例,我们依据新型号工程立项与研制流程,访谈了使用总体单位、研制总体单位、各参研和配套单位的代表人员;依据大型无人机的技术系统架构,分别访谈了统筹整个系统的总(副)设计师、总(副)指挥,以及四大分系统的总(副)设计师、主任设计师等。我们总计调研40次,共访谈了33人,整理录音2815分钟,形成文稿20余万字。坦率地说,访谈人物越多,越不容易抓住关键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让我们收获最大的恰恰是对使用总体单位、研制总体单位3至5个关键人物的访谈。他们不仅徐徐展开了研制长鹰无人机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更具战略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视角阐述构建中国大型无人机原创平台的价值,讲清楚中国“如何”以及“为什么”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由此可见,遇到优秀的被访谈者,他们会“教”我们讲案例故事。访谈到关键的少数人比一味追求案例样本量更有利于做好“国之重器”技术创新的研究。
第二,关键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的展开。基于访谈资料,如何从管理实践问题中提炼出背后的科学研究问题,极其考验研究者驾驭实践特殊性与理论普适性的能力。我们既不能拿已有的理论“裁剪”实践活动,忽视实践背后的理论涌现,也不能停留在现象层面,用实践问题替代研究问题。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多轮迭代与调焦,亦要求身为研究者的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被技术细节或理论视角“带跑”。
围绕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则更为考验研究者对既有研究范式的应用与突破。“国之重器”的技术追赶话题具有中国情境的实践性、复杂性和完整性特征。已有的管理研究范式强调从已有理论缺口出发,进行假设与验证。这类范式很难开展“国之重器”这类具有前沿性、探索性题材的案例研究。因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实践活动不是已有技术进步理论指导的结果,而是企业主体在中国大地上通过解决工程实践中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共同编织出的“国之重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画卷。此外,既有的案例研究范式往往更为看重数据编码分析的研究过程,类似于还原论,试图还原实践的特征。但如此一来,一方面可能会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所还原的特征也难以直达底层、抽丝剥茧、直追真因。为破解上述难题,本书在传统的案例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理论,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从整体到局部复盘过程,挖掘关键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局部综合集成到整体,识别决定其发展路径的关键行为特征与充分必要条件,并从理论上给予解释。
回首来时路,“国之重器”关键技术突破的实践不易、研究不易,且行且珍惜。十分庆幸这一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相伴,大家在无数次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十分欣慰有一群实干兴邦的业界人士欣然接受我们的访谈,真诚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十分感谢本书的广大读者以及愿意刊发、出版系列研究成果的期刊和出版社的朋友,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是我们持续深耕、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动力。当然这些研究对于诠释中国不断涌现出的典型实践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5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