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边水往事》转型:24岁离开相声圈,不再为后妈和弟弟打工!谁也没有想到郭麒麟的影视事业发展这么好,今年《庆余年2》郭麒麟的角色吸引了不少人气,接下来的《边水往事》掀起了全民追剧热潮,作为新的大爆款剧男主,郭麒麟的选戏眼光十分精准,他避开了古偶赛道,在男频、犯罪、生活剧等题材中,找到了很适合自己的路线,都不敢相信德云社作为一个相声社团,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眼光,其实选戏大部分都是郭麒麟自己做主,他在影视方面的最大助力也不是郭德纲,而是自己的师父于谦。
《边水往事》的沈星对郭麒麟加成相当大,郭麒麟之前的剧大多是偏喜剧色彩的, 而这一次《边水往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沈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帮舅舅做事,由于运气好,加上有头脑,偶然成为了三边坡猜叔的手下,沈星并不是小白兔,却一个底色善良的人,他眼见这么多人亡命天涯,了解当地残忍的现实,三边坡的境况让他心态转变,从一开始想淘金改变命运,到自己想要回国去揭发真相。
沈星慢慢发现了这里是披着皮的狼群,他的内心变得阴郁,对现实有一种无力感,他并没有用灯红酒绿麻醉自我,而是想要自我救赎,冒着巨大的风险,跑回了自己的国家,同时还自首揭发了一切的罪恶,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沈星的原型,他自首后真正得到了救赎,帮警方抓住了这条线,坐了一段时间牢后得到了自由,写出这部小说,靠这本书还实现了财富自由,自此大隐于世。
郭麒麟是有一点表演天赋的,可能外形上不是太出众,但他很适合这种底层的小人物,有一种少见的少年青涩感,郭麒麟确实运气很好,第一部主演的《赘婿》就小爆了,自此得到了奇异果的力捧,大家认为他是背靠大树,不过他的成长并不容易,郭麒麟4岁时父母离婚了,母亲去日本工作,父亲去了北京创业,他跟着爷爷奶奶在天津生活,小学毕业后郭麒麟和爷爷奶奶搬到了北京,郭麒麟学习成绩很好,但他还是为了学习相声,初中就辍学了,自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郭麒麟有稳定的台风,身上有沉稳的气质,有了知名度后,就进入了娱乐圈,很少再说相声了,开始了影视演员之路,郭麒麟的情商很高,对任何人总是不卑不亢,说话恰如其分,特别谦逊有礼,大家都知道他还有一个小很多的弟弟,而德云社的股份几乎全在后妈手里,郭德纲是没有股份的,其实将来的接班人,到现在都未确定,他的弟弟太小了,才上小学的孩子,将来到底做不做曲艺这一行,谁也说不准,假设说他弟弟也说相声,而且想当班主,难道郭麒麟要和比自己小将近20岁的弟弟抢?就算是他弟弟不说相声,也可以当德云社的老板,德云社还是私人股份制的企业,谁股份多谁说了算。
德云社是当年郭德纲离婚后,与现任妻子一起创立的,所以企业的继承权,肯定是夫妻商量的结果,郭麒麟不想为一个不知道结果的事情,付出太多精力和时间,还不如自己独立出去搞事业,一方面是他说相声,很难超过郭德纲,难免会被指指点点,另一方面他内心也不认为,自己适合当德云社的班主,郭麒麟其实是偏温和的个性,德云社这么多人,更需要一个霸气的班主。
网上有些传言说郭麒麟的后妈对他不好,这倒不是事实,他的后妈已经算是90分了,据说为了让他更好的成长,等到他成年了,自己才要了孩子,所以两个孩子年纪差距这么大,另外郭麒麟的所有决定,她是全力支持的,不管是当年他要辍学说相声,还是转型进入影视圈,后妈是从未反对的,光是他初中辍学这个事情,后妈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外人有不理解者,可能觉得都这么有钱了,还不让儿子念高中?到底是孩子的意思,还是父母心太狠了?
这么多年郭麒麟从未说过后妈一句不好,一直特别感恩她的付出,可以说德云社有今天,有她一半的功劳,当年为了支持郭德纲创业,连陪嫁的车都给卖了,本来她的条件相当好,曲艺世家出身,年少成名的当红艺人,长得也很漂亮,居然嫁给了一个离婚带娃,无房无车的北漂,确实是比较恋爱脑了,两人生活稳定后,将郭麒麟带到了身边,郭德纲确实管教很严格,在家里吃东西,郭麒麟都要问一嘴能不能吃。
或许郭德纲对大儿子管理过于严格,导致现在两人关系不太亲密,当年在郊外租了一个大院子,有许多间屋子当宿舍,郭麒麟并没有自己的房间,他在自己家里,是和师兄弟们同吃同住,几个人睡一个屋子,可能这样的生活太没有归属感,据说于谦家里都有郭麒麟的专属卧室,他经常去师父家里住,后来成名了郭麒麟就搬出来,自己租了一套房子独居。
郭麒麟将来会慢慢独立于德云社,说不定会彻底拿走自己的经纪约,倒不是说分席而坐,而是摒除了未来的隐患,假如以后是他弟弟成了继承人,郭麒麟又一直呆在德云社打工,经纪约还在,那外人肯定觉得他不值,给后妈和弟弟打工,到时候他的后妈承受更大的舆论压力,连郭德纲也会被骂的,还不如提前离场,为以后作准备,当然也有可能他来接班,但他也不是台柱子,只要在幕后管理就可以了。郭麒麟这么年轻就如此清醒,确实是很有远见,脚踏实地是他的代名词,前途还是自己去打拼更稳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4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