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工人即将迎来连续5周调休”“今年中秋国庆的假期好像很复杂”等话题冲上热搜。从9月9日起,民众需要上6休3,上3休2,上5休1,上2休7,再上5休1……网友纷纷吐槽,这到底是调休还是凑单?
因调休、挪假引发热议,并非第一次。每次节假日前的调休,都能激起广大网友的讨论热情,这值得剖析。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调休方便了大家“长假”出游和度假的需求,但正常的休息频繁被打乱,让人疲惫不堪。为此,有人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有人则更进一步,希望能够在不再调来调去的情况下休更长时间的假。
公众调侃放假变“假放”,背后是对更好的假日制度的迫切期待。我们真心的希望在设计调休时,可以多听听民众建议,考虑更周全一些;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员工意愿,灵活制定放假规则,把选择权留给大家。只有参与主体多元化,休假政策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合理,获得更广泛的理解与接受度,一步步切实提升公众的假日体验。
针对调休,其实也有网友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把假日凑在一起,便于探亲访友,或来一场放松身心的长途旅游。所以,公众反对的不是调休本身,而是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为了凑足长假而“东拼西凑”,最终两头不讨好。比如,2023年清明节,因为正逢周三,不好调休,直接就放了一天。即便卡在周中放假,因为不调休、少了折腾,也获得不少网友点赞。
那么,如何回应反对调休的声音、呼应民众的合理诉求,让大多数人更有获得感?破题之道或许是,改变现有的节假日总量,尽可能增加公共假期天数。适当增加公共假期天数,可以从整体上增加国民福利,让民众更好地休养身心、拥抱“诗和远方”。另外,除了在兜底性节假日上有更多保障,也要在带薪休假的贯彻落地上更进一步,让“该休”“可休”变成“必休”。
人是万物的尺度,当然也是节假日的尺度。假日的调整和设置,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照顾最广大人群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让打工人们更加自由、分散、多样化地休假,调休出现的很多“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2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