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消息称苹果今年将通过其合作伙伴在印度增加iPhone 16系列的产能,而高端机型iPhone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也会在内。
但随后又有消息传出,因良品率过低的问题,产业链可能已经撤回中国。
8月23日,在鸿海(富士康)举行的活动上,针对传言印度iPhone制造良率偏低的消息。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回应称,“印度制造与中国大陆制造的没有什么差别,外面很多说法都不是真的,若是只有50%,我早就撤了,我不撤,客户都叫我撤了。”
“良品率50%”不会是常态
刘扬伟表示,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iPhone没有什么差别,良品率50%是假的。
事情真是如此吗?
其实早在去年的二月份,印度《第一邮报》就报道过印度产苹果存在的问题。报道称,本土产苹果手机存在质量问题,苹果的手机外壳主要是由印度塔塔公司位于是霍苏尔的苹果工厂生产,但其生产出来的手机外壳有50%未通过苹果的质量控制检测。
而在这之前,英国《金融时报》就此事做过报道,苹果质量部门拒绝约50%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外壳。
同时也有一些民间声音出现,在一些视频博主的拆解过程中,发现印度产的苹果手机存在一定瑕疵。
至于新产品iPhone16的良品率是否已经完全达标咱们无从得知,但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印度产苹果一定会随着生产效率、产业链配套、成本控制、产能扩张得到相应的改善。
也就是说,将来会有更多的iPhone手机在印度生产。
2019 年,有6家苹果供应商在印度设厂;
2023年,已经有13家供应商在印度设厂。
与此同时,印度本土企业也首次出现在苹果制造商的名单里,它就是塔塔。
印亚新闻社8月20日曾做过报道,为了进一步推动“印度制造”计划,塔塔集团正准备在印度建立一家新的iPhone组装厂,组装厂在泰米尔纳德邦的霍苏尔(Hosur)生产,工厂预计将雇佣5万多名工人。
2023年10月,塔塔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台湾的电子制造商纬创的印度业务。印度的iPhone合同制造商现在包括富士康、塔塔和和硕。
塔塔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印度一年生产超过5000万部iPhone。
摩根大通曾做出过预测, 2025 年,印度的 iPhone 生产份额会提升至 1/4,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也曾预测,2024年印度就会生产 20% 至 25% 的 iPhone。
所以即便目前印度产的iPhone或者零部件的良品率是50%,但一定不会是永久存在的常态。
苹果公司扩大在印度的制造能力的计划不会变,它会沿用“老路”,让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工厂监督生产。
一周,两周……
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良品率总会赶上来,甚至有一天跟中国制造“没有什么差别”。
而与此同时印度也想要吃这块蛋糕,也会扫清包括这些问题在内的所有阻碍。
双向奔赴之下,良品率反而不是最大的问题了。
随着中国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攀升,劳动力成本在上涨,苹果公司的利润也在一年又一年的被摊薄,这也让苹果要走的心更坚决了。
印度市场的吸引力
除了考虑成本问题,印度市场对于苹果的吸引也是巨大的。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印度在第二季度超过法国和德国,成为苹果iPhone的第五大市场,贡献了iPhone总销量的近4%,同比增长50%。
毫无疑问,对于苹果而言印度是目前潜在的增长的地区。
虽然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仍以小米、三星等厂商中低端产品主导,但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印度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大幅增长。
价格超过400美元的智能手机目前占印度手机市场总出货量的10%,2019年这一比例还是4%。
摩根士丹利报告中预测,印度市场在苹果公司未来五年的营收增长中可能占比15%;苹果在印度未来十年收入增长预计将达到400亿美元,成为苹果收入和安装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苹果如此,那么靠它吃饭富士康一定会跟随。但跟随归跟随,富士康一定不会从中国市场随意撤走。
富士康不会走,它要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
“总部在对比两边(中印)的生产成本、产能稳定程度、进出口贸易风险等条件。内部传言说,总部的思路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目前,苹果大部分产品仍在中国完成制造组装,尤其是在产业链条,配套体系完备程度,工人整体素,电力、水力等基地设施和能源保障完善度以及稳定性上,中国具备碾压式领先,这一点印度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够达到。
七年前,苹果就已经在印度生产旧型号的手机。
直到2022年,富士康在印度生产iPhone 14,这是印度第一次生产最新一代苹果手机。
布局这么久,为什么至今印度仍不能承担大部分的苹果产能呢?
1、印度营商环境,生产力低下等等。
2、1的原因,也就造成了印度在发展产业链的过程是缓慢的。时到今日,印度制造业仍依赖中国。
印度媒体曾分析报道称,中国在供应链占据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印度工厂要想生产出完整的产品,必须先从中国进口大量关键性原材料和零部件,导致中印贸易顺差扩大。
咱们简单举一个例子。
2019年,富士康印度建厂;
2022年,富士康在印度市场的收入为100亿美元,在其全球总收入的占比不到5%;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的雇员总数高达100万,其中在印度的雇员只有5万人;
2024年,富士康在印度工厂的员工人数仍然只有5万人左右。
除了扛不起事的印度,难以让富士康孤注一掷,同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让富士康垂涎欲滴。
近期,富士康在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和七大中心,推动电动车整车、储能电池、数字健康和机器人产业。
在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的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将“推动由劳动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1.0、F2.0、3.0’转型升级计划”,同时强攻“3+3领域”——即“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
而在去年的一季度,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曾三次到访河南,并称“在河南再造一个‘新富士康’”。
2023年4月25日举行的富士康新事业总部揭牌仪式上,富士康方面宣布,将持续深耕河南,实施“3+3”战略……
这是智能手机之外的另一个故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不少国际巨头纷纷而至,而并不想走的富士康,早已洞悉“中国机会”几十年,利益驱动下的它说走,却根本不迈腿。
结语
除了在智能手机上,印度还制定了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制造行业的计划与财政激励,旨在吸引苹果等厂商在印度建立产业链。
今年,iPhone16系列产能印度占比一定会增加,但是 Pro和 Pro Max大概率依然不会在印度生产。
有的人可能就担心了,过不了多久也许就要被别人抢了制造大国的头衔。
其实,这是一个可能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一个产业链的转移的驱动是效率,是成本低,效率高。
而这两点印度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满足呢?
如果印度不傻,就一定会满足。
而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制造产业正在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则正在触发另一个规律,那就是成为研发、设计的发达国家。
而事实上我们也正在面临转型上的阵痛,比如我们的半导体,我们的AI,我们的新能源……
印度、东南亚的低价竞争,美国的高强压,正在“倒逼”中国产业链升级。
这场制造产业的转移必然会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
“富士康们”其实走不走,什么时候走,都没关系,阵痛必然会有。
但……这背后,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且已经在进行一场浩浩荡荡的产业升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2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