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关注HiFi行业的朋友肯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各家大厂采用自研分立式R2R架构或1 Bit架构的便携产品在这四年内井喷一样频频冒出。相信大家都会有所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如今现成的商用解码芯片已经非常成熟普及且参数性能优异了,难道就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今天借着飞傲K11 R2R,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并大胆预估一下未来HiFi市场的走向与出路。前排说明,以下内容均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及指正。
谈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R2R架构的历史。R2R架构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不但不是什么新鲜技术,甚至比Δ-Σ(Delta-Sigma)型DAC还要早上个十年。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由一组不同值的电阻(R和2R)构成、其中每个电阻都代表一个二进制位。将这些电阻组合成电阻网络最终得到模拟输出。最具代表性也最被音频发烧友们所熟知的产品莫过于Burr-Brown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PCM1702与1999年推出的PCM1704。尤其是PCM1704,可谓是凝聚了BB公司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结合他们最擅长的电阻制造工艺演化出的工业结晶;它的信噪比为120dB,动态范围112db,总谐波失真加噪音达到了-101db,但最关键的,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精度的多比特DAC,内部并联两颗23bit的DAC A&B达到了24bit。这在当时无出其右,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轰动,可谓是集成式R2R架构DAC的巅峰,并由此衍生出了非常多的HiFi名机。
然而巅峰也就意味着自此之后便是下坡路。在PCM1704面世仅仅一年后的2000年,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便宣布将通过股票交换的方式,以大约7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Burr-Brown公司。该收购举措巩固了德州仪器在数据转换器与放大器领域的优势地位,可改头换面的BB从此再也没有开发过如此高规格的R2R架构集成DAC,PCM1704也就成为了这个公司第一颗,也是最后一颗支持24Bit的R2R芯片。2001年发布的PCM1738转向Δ-Σ的怀抱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第一,R2R的原理简单,但是要做到优秀的性能需要让其电阻匹配精确度成倍增长,只要微小的电阻偏差也会导致DAC性能下降。这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要知道小小的集成芯片中实现超高精确度的电阻匹配非常困难,这种情况在大规模生产中最明显劣势就是成本较高,芯片厂们自然乐意选择成本更低的方案。而随着技术的升级,Δ-Σ架构的DAC在噪声整形和过采样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能够在音质和成本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优势不再明显,这三条DeBuff凑齐对一款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即使音频行业再有建树,声音再有模拟味,死盯着蚊子肉大小的发烧友市场最后等待的结局只能是饿死,若是平行宇宙里的ESS公司没有遇到那波HiFi手机的热潮,可能也早就凉凉了。而随着PCM1704的停产,市场上的R2R音频产品也逐渐绝迹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有能力的厂家完全可以自己设计开发一套分立式R2R解码,比如我们本文的主角,飞傲K11 R2R。
既然是K11的R2R版本,那就意味着它的外观和功能基本上与普通版K11一致:金属喷砂工艺的外壳、圆滑的边角、顶盖上可以根据音源码率变化颜色的“FIIO”Logo,这套模具设计的还是相当精巧的,有一种“高级且收放自如的科技感”。包括头段时间的SR11,还有目前有些许亮相的CD机,都是延续了类似的设计。外观上唯一可与标准版区分开来的地方就是顶部的R2R标识。功能上,K11两个版本均在正面提供了6.35mm单端、4.4平衡两个接口以供连接耳机使用,背面接口从左到右依次是DC电源、Type-C输入、光纤输入、同轴输入/输出与线路输出,排列组合一下就可以囊括市面上大部分的主流玩法。
内部的电路设计也基本相同,两个版本使用了同一套控制核心、同一套USB解码方案,甚至是同一套平衡耳放电路,所以说白了两个版本就两个区别,其一是将DAC从单颗CS43198换成了“飞傲全新自研的全差分四路24Bit R2R电阻阵列DAC”,其二是比正常版贵了两百块钱。那么想购买K11的小伙伴就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否有必要多花这二百块钱?这就是我接下来想探讨的内容,看完之后,也许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选择了。
首先抛出个问题,飞傲拥有非常完整且丰富的便携播放器和台式机产品线,为什么会选择K11作为自家第一款搭载R2R的产品呢?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虽然飞傲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过官方的解释,但个人觉得这样的推论是有其合理性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几年自研发的分立式DAC产品虽然多,但是超八成的产品均出现在随身领域,这以往从来没出现过。上文所述,类似AKM、ESS包括德州仪器等等,发烧友这碗饭对他们的体量来看简直就是毛毛雨,出产的芯片再优秀也只能是成本和集成化上妥协的产物。况且,集成化越高,音频工程师可以调音的地方越局限。我不是教唆大家“唯芯主义”,DAC当然不是声音的一切,但是目前看来整个随身行业如果打算进一步升级,高度集成的DAC可能就会成为最后一道壁垒。那为什么偏偏有的厂家要选择设计全分立式R2R或者1bit塞进随身产品呢?为什么不尝试全分立一下Δ-Σ呢?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结构与原理更简单,全分立式R2R的便携产品更容易实现出来。
Δ-Σ调制器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它的噪声整形能力。它可以将量化噪声推移到高频区域,从而在信号频带内实现高信噪比。但是这种噪声整形更需要精确的时钟和更高性能的数字滤波器来实现,这让全分立式的体积的缩小更加困难。再者,由于Δ-Σ其内会进行过采样,过采样意味着电路需要在高于信号带宽的频率下工作,而数字滤波器则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耗也就变得更高。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总而言之,技术难度巨大,可行性极低。比较出名的设计生产全分立式Δ-Σ架构DAC产品的品牌就是Teac旗下的Esoteric,江湖人称“二嫂”,他们家产品的体积与售价都非常可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源于此。
但就算设计全分立式R2R,也不可能像集成芯片一芯搞定。最基本就要涉及到过采样率芯片、FPGA芯片、串-并转换芯片、R2R电阻网络阻抗变换电路等等等等,这也导致了占地面积肯定不小,所以以往的分立式R2R也只出现在大型的台式设备上。近些年随着各家音频工程师们不断努力与技术经验的积累进步,终于是在保证音质的情况下把分立式R2R塞进了更小的设备里。飞傲其实自2020年就开始投入研发小型R2R架构的DAC了,23年终于决定了实现其产品化。恰逢K11项目推出半年,其内部设计成熟、体积只有一巴掌大、对于新的设计入门级别产品也更方便去做试验,所以理所应当得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可就算如此,为了将R2R塞进K11,其研发也需要投入巨大心血。首先是供电设计。我先什么都不说,贴张设备的供电系统图在这里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其次,为了解决电路空间限制与电磁空间干扰问题,飞傲工程师在内部堆叠了一块独立的R2R模块。这颗自研的四路全差分24Bit R2R电阻阵列DAC由每路48颗,四路总计 192颗0.1%精度,低温飘的精密薄膜电阻构成,支持PCM 384kHz / 24Bit和DSD256的解码能力。在其之上覆盖了钝化工艺处理过的磷铜金属屏蔽罩,也对屏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我本来想给大家拆来瞅瞅,但原谅我手工能力笨拙,扭完螺丝拆完排线便没法再近一步进行下去了,大家也只能委屈去官博看一下官方拆解图。
设计上如此大费周章,声音到底改变了什么?
估计各位也都听过两个词,数码味与模拟味。可能很多初烧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因此便于大家理解我用两张图来形容一下。
模拟味和数码味的准确对比对象其实应该是纯模拟记录的黑胶一类与纯数字信号记录的CD一类。大家普遍认为黑胶这类模拟信号音源音色更顺滑、更自然、泛音更丰富,而所谓数字味,其实最缺乏的就是“人情味”,就像这俩张图一样。相比图一,图二清晰度明显更高,暗部细节也略强一筹。但是锐化高、颗粒感强,反而整体的观感还不如第一张让人感觉舒服。让数字信号为主的机器拥有“人情味”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耳放部分设计加入胆管,再者就是使用R2R的方式进行解码。相比起常见的Δ-Σ,R2R DAC在处理过程中没有大量的噪声整形和过采样,这样能更直接地反映输入的数字信号;其次Δ-Σ比较依靠高频噪声整形来达到高分辨率,这种噪声整形必然会引入高频噪声。虽然人耳可能无法直接听到,但肯定会让人有毛躁的感觉。影响因素还有更多,简而言之,虽然R2R可能在技术指标上不如Δ-Σ那么优越,但其输出信号的失真和噪声更接近于模拟音频的特性,从而使得声音更加自然。所以再次强调,指标对于HiFi器材上有用,但不能唯指标论,自己的耳朵才是那把真正的尺。
K11 R2R也是如此,聆听中孝介的《THE BEST OF KOUSUKE ATARI》专辑的时候让我感触颇深。如果屏幕前的各位有听过中孝介的音乐,第一个关注到的点不一定是他的嗓音,而是他的唱法。作为来自日本鹿儿岛的歌手,他将家乡传统的岛式唱法融入进了现代流行乐中,其显著特点就是频繁运用了假声、滑音和颤音,同时通过不断调整声腔的形状和发声位置,达到极好的穿透力和共鸣效果。中国国内比较知名的,运用岛式唱法的歌曲就是十年前霍尊演唱的《卷珠帘》了,这就对器材的声音顺滑度提出了考验。相比普通版K11,R2R版本更能拿捏其中的精髓,比如在滑音上显得平滑度更佳,真假切换过渡得更顺畅;其次,它的音色较普通版更暖,而且在演唱中可以明确感知到密度集中点上移了约三公分左右。别看距离不大,但这样的改动会让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耳的中下方转移到了中上方。这样,调音就会变得更加轻盈、灵动,更讨喜。在演绎中孝介的歌曲很能体会到那种海风的优逸、飘扬,与淡淡的咸湿味,这是普通版所没有的。
相较普通版K11,R2R的版本也年轻化了歌手的嗓音。我不敢说这是弊端因为很多人就很吃这套。在演绎96年的专辑《大吟酿》时,时年44岁的中岛美雪阿姨表现得更像一个三十出头岁的姐姐,但往前找到87年专辑《Singles》并选取两张专辑共同收录的《离别之歌》进行比对的时候,会发现普通版表现出来真正三十多岁的中岛美雪与R2R版本下年轻化成三十多岁的中岛美雪音色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二,相对R2R,普通版就表现得更稳重大气,更有分量感。所以就整体而言,加与不加这二百块钱完全要凭借个人喜好来进行定夺。如果要我选我肯定是要加的,因为笔者在听音喜好上相较理性更倾向于感性,而K11 R2R会更让我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
还是那句话,以上内容均为个人观点。无论是K11 R2R的面世,还是其他厂家其他产品的诞生,总的来说我认为小型设备使用分立式DAC是一处真真正正的、不断努力探索中的突破口,也许经过各类厂家的不断设计与调教,若干年后的全分立式DAC将会逐步占据高端随身播放器的市场,甚至可能让便携产品的声音质量达到新的高度。回到K11 R2R,1099的价格基本算是最便宜的,能体验到R2R架构魅力的产品了,如果作为初烧一定不容错过。此外我总讲飞傲喜欢做局,如果这波市场反馈成功,是否意味着飞傲也会把这套R2R架构往自家更高端的产品上延伸?我们不会时空旅行,更不知道未来的HiFi市场会变成什么样,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带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