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李娇俨实习生张铭通讯员李恬怡
[编者按]
还记得一年前的8月29日,之江文化中心启用。这个汇集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文学馆四大场馆和一个公服中心的公共文化综合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当时,我们曾推出四位馆长的专访,展望这片热土的发展蓝图。
开放后,各馆人气兴旺,活动常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地标。在之江文化中心“周岁”之际,我们再度邀请四大场馆负责人,看看这一年来的“成绩单”,谈谈各自的特色发展和未来规划。
说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开馆的日子,称得上是“轰轰烈烈”。如今,距离开馆已经一年,馆长陈水华仍然想用“轰轰烈烈”来形容现在的之江馆:“一年前开馆时多少有点‘造势’的成分。但现在,完全是观众自身的热情感染着之江馆。”
这一年,对陈水华来说就像一次大考。观众、上级部门和专家同行对之江馆各有各的期待,能不能呈现一个全新的浙博,他也忐忑。如今,浙博之江馆从人文温度、思想高度、学术深度三个维度为所有人送上了一份完满答卷,让我们看到一年的时间,足够花开结果。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观众用脚投票
客流量,是观众认可的最大见证。陈水华开馆时“希望之江馆成为网红打卡点”的小愿望实现了。
犹记得刚开馆时,出于对人员安全、参观体验等的考虑,之江馆进行了限流。一开始只有每日三千人,接着五千人,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将观众的期待值拉满。直到今年七月,之江馆才彻底放开了预约。“在这段时间,我们的口碑也慢慢发酵,不是一时热闹,而是获得了长久认可。”陈水华说。
看看今年7月的客流数据——工作日每日达到了1万至1.5万参观人次,周末每日则有2万到2.5万参观人次。此外,一年来,公务接待达1220批次,这也反映了上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博物馆同行对之江馆区的肯定。只要在馆里随意走走,就能对观众的热情和之江馆的人气有所体会。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亲子家庭到年轻情侣,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在这儿找寻到乐趣和共鸣。
“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这也意味着展览的质量得到了认可。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博物馆“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从全国四万多个展览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拿到这个重磅奖项,陈水华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这是在专业领域对我们展览效果和学术深度的最高肯定。”
2019年,陈水华调任到浙博任馆长,他最大的任务就是建设好之江馆区。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陈水华可以讲讲开馆前的“困难”了。彼时,杭州亚运会开幕进入倒计时,之江馆需要在亚运会前顺利开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布展任务,陈水华和他的团队几乎是日夜奋战。从招标到布展,再到开馆迎客,整个过程仅用了四个月——很少有展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然而,浙博之江馆的展览质量却丝毫没有打折扣,顺利开馆后,也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我们的新馆开馆时‘完成度’就很高,从来没因为大修大补去关门谢客。”这也是陈水华最自豪的地方之一。
开新馆就像装新家
一年来,陈水华日常工作的重点关注之一,就是之江馆各个展区的观众意见本。
陈水华告诉我们:“这些意见本不是摆设,我们一日一收集,一日一处理。”他打开了钉钉群,当天的意见被整理成Excel表格,发送给相应的负责部门并很快收到了反馈。
可以看出,观众对之江馆的细节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椅子不够坐了、展柜没及时擦干净……有时甚至会纠正展览内容中的小错误。每一条观众意见,之江馆几乎都做到了有问必答。馆区的工作人员会主动联系提意见的观众,告知他们处理结果并表达感谢。
一条条建议,让之江馆一点点进步。一年来,馆内多次增加休息座椅和存包柜数量等,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仔细观察,和开馆时相比,这里还有很多新变化:馆内的海报墙换了一轮又一轮;大厅内的屏幕更新着展厅客流和参观舒适度;开馆四个月后,正门口来了两座取自河姆渡时期图案的野猪和犀牛雕塑。这些生灵在远古时代,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两座雕塑由中国美术学院团队设计,极具现代风格,但它们的内核却是古老的、历史的、充满人文底蕴的——正如眼前的浙博之江馆一样。
不仅是场馆优化,展览也跟随观众脚步不断丰富和调整。“蔚为大观——浙江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特展”“生命的延伸——沙耆110周年艺术展”等新展颇具人气。常设展“丽人行——中国近现代女性图像展”一开始采取预约制,但暑假客流多了,就干脆取消预约,完全放开,循环播放。“原版播放时间较长,有些观众没有耐心看完,我们又上线了一个短的版本。”陈水华说。可以说,每一次调整都是站在观众角度上的一次考量。
“丽人行——中国近现代女性图像展”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而为了迎接开馆一周年,《富春山居图》真迹也将在8月29日重新出现在展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
“建设博物馆就像装饰新家,一开始也许显得空旷,但随着细节的逐渐丰富,这里添一幅小挂画,那里装一盏小台灯,家的氛围就逐渐浓厚起来了。”这是陈水华的建馆心得,也使得之江馆充满了人文温度。
流量引进门,利用在人为
观众的流量有了,如何更好地“接住”?这也是陈水华在思考的问题。
伴随着近年的“博物馆热”,博物馆逐渐从传统的精英文化空间转变为更具普惠性的公共文化空间。陈水华在谈及之江馆的运营理念时,强调了博物馆在这一转变中的重要使命:“博物馆不能仅仅迎合观众,也要引导观众,在提供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发挥教育功能。”
许多观众抱着“打卡”心态走进博物馆,收集纪念章或拍几张照片就匆匆离去。陈水华表达了他的担忧:“这不是正确参观博物馆的方式。我们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真正体验到之江馆的独特魅力。”
因此,之江馆的展陈设计和观众引导,始终围绕着如何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文化体验。
陈水华建议,初次到访的观众可以采用“1+X”的游览方式。他说:“之江馆现在有14个展览,一天内很难看全,对于初次到访的观众,我会推荐他们先看看‘浙江一万年’,再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展览。”这种“1+X”的方式,不仅让观众能够系统地了解浙江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深入探索特定领域的展览,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看展和因展览过多而产生的疲劳和迷茫。
展厅内人一多,难免让博物馆失掉“静”的格调。之江馆采取了多种措施。馆内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对喧哗的观众进行温和劝导,引导他们以更为安静的方式参观展览。同时,对研学团队进行备案登记,培训馆外讲解员文明讲解;新推出电子导览器和“云上浙博”手机导览系统,减少“外放”的人工讲解,也降低了展馆内的噪音。
在陈水华看来,吸引观众和引导观众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高质量的服务,之江馆做到了“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它还需要“改变观众”。正如陈水华所言:“博物馆吸引来了观众,就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影响观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走出博物馆之后,依然能够回味其中的文化滋养,并将这些美好体验融入日常,让博物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10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