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风口, 你能抓住吗?

中国新闻周刊2024-08-25 14:57:10  57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不仅造就了大批新兴品牌和车型,也几乎颠覆了原有的市场格局。7月,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这一时间节点比不少机构预测来得更早。

新能源汽车大潮依旧如火如荼,纯电动汽车之外,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备受关注。过去几年间,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增速快,国内加氢站的建设速度也进入快速增长期。

凭借无污染和高效率等优势,号称“终极环保”的氢能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

8月20日,燃料电池企业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北京经开区新工厂正式投产。此项目是丰田在中国导入和推广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北京市在氢能领域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之一,这也是北京市设立的首个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

自2021年财政部等五部委批复了5个城市(群)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以来,丰田、现代等国际汽车企业率先实现了在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投放。此次丰田氢能工厂投产,又进一步加速了京津冀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效应明显。与此同时,近年来政策利好叠加,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

正是因为近年来以氢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球兴起了氢能发展热潮。作为新质生产力,氢能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政策利好不断,国内外相关企业也不断发力,通过多元化合作共同促进氢燃料电池研发,进一步驱动行业发展,推动氢能汽车普及。

示范效应明显

2021年财政部等五部委批复了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等5个城市(群)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

同年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设定阶段目标: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将突破1万辆。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为历届冬奥会最高,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参与交通服务保障,集中示范和检验了北京氢能技术与产业能力。其中,247辆丰田品牌提供的氢燃料电池车,构成了中国首次氢燃料电池车型在大型活动上的大规模应用。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城市群面向城市公交、包车客运、普货物资、冷链物资、建筑垃圾、生产原料、工业制品、市政环卫等9种场景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509辆。其中,北京市推广车辆1864辆,超额完成推广任务,示范效应明显,氢能产业发展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今年6月,北京市经信局公示2023-2025年度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拟承担“示范应用联合体”牵头单位共12家单位,包括北京福田、北京福田戴姆勒、一汽解放、金龙、三一汽车制造、湖南汽车制造等;8月20日,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北京经开区新工厂正式投产,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将以丰田技术为基础,力争成为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据了解,这一项目经过初期产能爬坡后,未来将形成年产5000台至10000台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能力,预计全面投产后每年可贡献30-50亿元的工业产值。项目二期预计2026年启动,进一步提升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公开数据显示,京津冀、上海、广东等5个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的城市(群)示范效应明显:2022年,我国氢能源汽车保有量首次破万,达到14979辆,成为全国氢能源商用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2023年上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达到7478辆,同比增长49.4%。

与此同步发展的是加氢站建设。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累计建成加氢站达到1262座,其中中国456座,全球占比达到36.1%,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保有量国家,其余分布在日本、韩国、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能源局要求,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10万辆;2030年可能达到80万-100万辆。

行业前景广阔

自2019年“推动加氢设施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有关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导规划及相关举措不断出台。2021年,国务院发布《204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积极扩大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

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氢能这一蓝海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这也使得入局氢燃料电池行业的企业持续增加,希望率先抢占新风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氢能相关企业已经近4000家。

基于此,国金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将进入放量提速期,燃料电池汽车及绿氢项目落地均将大幅加速。

但就目前来看,在氢能领域已经深耕多年的国际汽车企业,丰田、现代等先发优势明显。尤其是早在1992年就涉足氢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丰田,在国际氢能领域举足轻重,从2019年开始,丰田在华加速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布局,并通过多元化合作,培养氢能领域本土化人才,其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工厂投产运营将有效提升研发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以及工人生产技能水准。

在北京丰田氢能工厂投产之前,丰田一直在不断扩大朋友圈:2020年8月,丰田汽车公司与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和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FCRD,为在中国开展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工作;2021年3月,亿华通和丰田在中国成立推进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事业的合资公司FCTS;2021年11月,丰田和重塑科技就共同开发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签订合约,二者自2019年开始在商用车上搭载采用了丰田氢燃料电堆等零部件的重塑科技氢燃料电池系统。

目前,丰田在氢能领域的合作伙伴覆盖了整车制造、FC系统集成/生产/销售、车辆运营使用以及制氢、储氢、运氢等全产业链上下游。

“在中国市场,氢能技术被活用在以大巴以及重型卡车为代表的冷链、物流等众多应用场景中,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期待今后氢能技术的优势能更加发挥在干线物流等实际应用中,通过普及氢能汽车实现碳中和社会。”丰田中国本部长上田达郎表示。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的重要应用领域,在车用和大规模能量存储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 6000万吨(相当于2020年的292.68%),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10%。产业链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瓶颈亟需打破

2022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等目标。受利好政策影响,各地投资氢能产业热情高涨。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

尽管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活力目前仍未得到充分释放:一方面,由于多地出台了氢燃料电池产业规划,导致出现了区域限制及地方保护壁垒,使企业具备优质产品和充足产能无法释放,造成氢能应用与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氢能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尤其是运营成本较高,影响了其市场渗透进程,氢能车辆高速费减免政策能够显著减轻车辆运营成本负担,但目前仍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影响相对有限;再者,与电动车困境相似,国内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备,氢气价格高昂,产业链仍待完善。

在政策驱动下,相关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今年以来,山东、陕西、吉林、四川、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相继宣布或传出消息,暂免收取氢能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

据了解,高速公路通行费约占氢能商用重卡总成本的1/3,高速费减免政策对氢能汽车的推广作用不言而喻。以氢能重卡为例,免除高速费后,再加上燃料电池汽车其他相关补贴,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降至408.8万元,相对燃油重卡已具备显著经济性。降低氢能车辆运营成本,既能显著提高销量、保有量,更并有利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政策利好的同时,在示范项目的引领下,不断加深氢能的“产、学、研”多领域国际合作,也能够系统且针对性地解决行业发展瓶颈。《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就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广泛推进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氢能示范区、中日产业园、中德新能源汽车合作等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对接与转化。

经过数年来的利好驱动、城市(群)示范项目推进以及国际合作加深等多方努力,中国氢能行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扩展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但随着各地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推进布局,这一新兴产业仍有待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引导,以确保良性健康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08127.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