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春,河北省安平县逯家庄几位农民来到村子西南的一个大土丘,他们准备挖点土修整一下水渠,迎接马上就要开始的春灌。圆形的土丘直径大概有四十多米,到底存在了多少年谁也说不上来,村民们你一钁头我一铁锹,一座神秘的墓葬被揭开了面纱……
逯家庄发现古墓的消息被逐层上报,等到河北省文化局的考古人员入驻已经是当年的10月份了,紧张有序的发掘工作就此展开。
大土丘其实就是这座墓葬的封土,由黄沙土掺杂着黏土夯筑而成,高3米有余,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整个墓室很快就暴露在众人面前,覆土之下竟是一座砖室墓,砖是澄浆泥烧成,质地坚硬,通体青灰色,砖砌的墓墙磨砖对缝,做工十分考究,看来墓主人生前也必是大富大贵之人。覆斗形封土和砖室墓,专家推断年代最早应该不会超过西汉后期,关于墓主人的身份只能从接下来的清理过程中去找寻了。
这座墓由墓门、甬道、前室及左右侧室、中室及其左右侧室、后室及其西壁龛、北后室及其西壁龛等组成,共计十室二龛,这已经不能用“几室几厅”来形容了,只能叫大别墅。如此精美的墓室、高规格的墓室,想必接下来的陪葬品清理工作会让人大开眼界。
考古工作人员满怀欣喜的从前室一直清理到后室,心情却也如过山车般忽上忽下。墓中的随葬物根本就没有几件,仅有的也都是残碎不全,墓主人的尸体也不在棺椁中,而是被截成几段随意扔在后室之中,看来这座墓葬曾经遭受过大规模的破坏。是盗墓贼光顾后毁坏尸体?亦或是谁和墓主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在其下葬后进入墓室一通毁坏、虐尸泄愤?
庆幸的是墓中的壁画却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那么考古专家们能否从这些壁画中找到相关的线索,进而还原墓主人生前的一些重要信息呢?
壁画分布在前室、中室和中室的右侧室,其内容主要是车马出行、侍从属吏、乐舞等等,以朱砂、黑、石黄三种颜色为主,绘制的基本都是与墓主人有关的场景。
例如,中室四壁上的墓主人出行图,高1.4-1.7米,用黄线分为上下四层,图中有马车82乘、骑行吏90多人、步行的仪仗96人,场面十分壮观,墓主人生前极有可能拥有煊赫的仕途或者属于达官显贵之家。
前室右侧室和中室右侧室的壁画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及其下属拜见的情景,壁画中主人方面大耳,体态丰肥,浓眉长须,神情端庄,仪表威严。他头戴尖顶黑冠,身着红袍,端坐于帐中,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执便面。
看的出来当时的画师为了突出墓主人的形象花费了不少的心思,运用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以高大的身躯突出墓主人,旁边站着的四个随从加起来都不及他一人,这种手法在唐代阎立本的画作中较为多见。
在墓室中绘制自己画像的这种做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一般都是侧面像,也没有细节的描绘。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中曾出现过正面墓主像,但坐帐肖像画却流行于魏晋时期,难道这座墓葬的壁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年代会是在东汉吗?
中室右侧室北壁还有一副规模宏大、庭院重叠错落的建筑图,这应是某位大人物的府邸,并排三个院落,中间有高耸的瞭望楼,深宅大院紧闭的大门,楼顶旗杆上有测风旗、相风鸟,又有报警鼓,一副动乱年代紧张的战争气氛。也就只有东汉末年豪强割据才会建楼櫓、修坞壁了。
经过仔细的勘察,考古工作人员又有了重大发现,在墓室和券门的顶部发现了白粉浆书写的文字,内容主要是《论语》和《孝经》中的句子,专家们曾尝试着去解读,但这些文字连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直到发现更多的表示方位的文字后才恍然大悟,这些句子原来是给用来砌券拱的砖编号,方便修建墓室的民工看的。
其中的“惟熹平五年”几个字直接确定了墓葬的年代,“熹平”是汉灵帝的年号,熹平五年就是公元176年,这个时期的汉王朝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八年后的黄巾起义将会给予它致命的打击。
年代确定了,那么墓主人到底是谁呢?专家们在前室的东墙上发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赵”字,再从壁画出行图来看,参照《后汉书·舆服志》规定,能有如此出行仪仗规模的至少应是秩级两千石的官吏,这级别在地方就是最高行政长官;在郡一级应是太守;可是专家们翻遍史料也没能找到与墓主人官阶和埋葬时间相符合的赵姓官员。
另一方面《晋书·舆服志》中记载,汉代规定天子和百官都需佩剑,但这些壁画中却没有佩剑者,所以专家们怀疑这座墓葬或许根本就不是高级官吏的,而是有人僭越。
安平地区在东汉时期势力最大的正是“赵家”,赵家因为出了个大宦官赵忠而得势,汉灵帝常说“赵忠是我母”,可见其受宠的程度。史书记载,赵忠的父亲曾僭越天子之制埋葬,被“发墓剖棺,陈尸出之”,不过由于皇帝的偏袒,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是掘墓的御史锒铛入狱,赵家安然无恙。
这座墓葬的主人是不是赵忠的父亲已经无从得知了,但东汉末年袁绍杀了赵忠之后,对赵忠家族进行过压迫式的打击,墓葬的大规模破坏或许就是袁绍的功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