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WRC记者观察|聚焦民生服务场景 机器人“跑步”进入百姓生活

央广网2024-08-25 08:30:01  118

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 万玉航)能做饭能扫地,能摊煎饼也能端咖啡……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上,服务百姓生活,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机器人备受追捧。央广网记者在采访现场观众时发现,对于能够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家政服务机器人,大家的期待尤为热烈。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现场。央广网记者万玉航/摄)

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

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最新亮相的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创下了历届大会之“最”。在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些人形机器人已逐渐摆脱“花瓶”或“吉祥物”的标签,开始在多个场景应用中“大显身手”。

在现场,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为人形机器人带来更聪明的“大脑”。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能听懂更多指令,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并对环境干扰做出识别和反馈。此外,敏捷的“小脑”、灵活的“肢体”也是让通用人形机器人更像人的关键因素。人形机器人多个维度的技术进步,为机器人走进百姓生活按下了“加速键”。

(优理奇科技公司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Wanda。央广网记者万玉航/摄)

“每天10点,制作汉堡;11点,叠放衣物;13点,洗涤衣服……”在优理奇科技公司的展位上,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Wanda的《工作与互动日程表》展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在家政服务上的巨大潜力。星尘智能的新一代AI机器人AstribotS1,也展示了叠放衣服、分拣物品、颠锅炒菜甚至泡功夫茶等技能。

星尘智能产品负责人对央广网记者表示,上述任务都机器人“学会”的,不需要有人在背后遥操作。而且它的操作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展现了媲美人类或专家的敏捷、灵活和丝滑度。“因为家庭场景非常复杂,所以S1选择其中展示能力,但S1本质是通用人形机器人,在科研、商用、家用场景均有丰富可能性。”该负责人表示。

(观众在体验大艾外骨骼机器人。央广网记者万玉航/摄)

可以赋能民生场景的,除了集中“炫技”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还有聚焦医疗、养老、导盲等垂直领域的机器人。在大会博览会的“机器人+医疗健康”板块采访时,一位坐轮椅来参观的残障人士贾先生吸引了央广网记者的目光。贾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受到脊椎损伤,他需要一款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自己进行康复训练。

在大艾机器人的展区,贾先生体验了大艾的外骨骼机器人。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机器人适用于各种类型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早期中期康复训练,只要设定好程序,机器人会自动带着患者以自然步态行走。贾先生对记者表示,他期待这些机器人产品能朝着更加轻量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希望可以使用到有康复智能感觉传导训练的产品,而且要越轻越好,越小越好,越便宜越好,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贾先生说。

(“慧伴”向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展示避障功能。央广网记者万玉航/摄)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展区,记者看到了一款具身智能导盲助手——六足机器人“慧伴”。展厅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导盲六足机器人具备较为完备的视觉和力觉感知系统,不仅能通过盲杖实现视障人士与机器人的力控交互,还能通过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实现机器人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和人机多模态交互。因此,这款导盲机器人能识别红绿灯、看清路况,还能接收视障人士的语音指令,并对周围行人发出提醒。

“目前我们的导盲机器人已经在上海进行了室内外的示范性落地试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可以大规模在机场、火车站等场所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信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升级、后台数据的管理等有利于导盲机器人“上路”的相关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视障人士将更加自由地畅行在公共空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0614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