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罗仕通讯员穗文明宣
高校学者深入浅出宣讲理论、优秀宣讲员激情讲述基层故事……8月23日下午,“新时代我来讲”广州市优秀百姓宣讲员走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宣讲活动在增城区举行。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增城区委宣传部、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区农业农村局、荔城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办,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学者理论宣
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活动现场,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青马基地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共建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互相赋能,打造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相互融合的校地合作新样板。随后,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缪燚晶、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键江依次上台,以丰富且有针对性的内容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理论宣讲。
“乡村文化重塑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现代性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宣讲活动上,缪燚晶以《文化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为何与如何》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文化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必要性。她认为,可以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促建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李键江则以《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注入改革动力》为题,从时代背景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讲述在新时代如何完善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注入改革动力。他提出,可以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注入改革动力。
宣讲员“微宣讲”
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
“期待我们的改变,能为乡村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可能”“也许我们从事的行业是传统的,但历久弥新,更潜力无限”……在百姓宣讲中,5位来自全市各领域的优秀宣讲员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和生动案例,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各行各业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以小切口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充分凸显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伟力。
沈燕芬:“90后”都市白领变身“稻田铁骑兵”
全国人大代表、增城区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出生于1991年3月,毕业于深圳大学现代企业管理专业。2020年,她辞去在深圳的白领工作,返回家乡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接过父亲手中的农机合作社,开始务农生活,并动员四个弟妹回乡务农,在合作社里各司其职。她创立了广州首家星级农机联合社,为农户提供统一的农机调度、生产物资采购等全过程托管服务。
在宣讲中,她以《百变新农人》为题,讲述了她返乡参与振兴乡村的故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重点关注农村和新农人的成长,围绕“新农人”的职业保障、成长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助力新农人更好地在乡村扎根。
“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我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解锁新农人的新变化,也正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传统农业的一亩三分田模式,为振兴乡村贡献我们青春的力量。”沈燕芬铿锵有力地表示。
刘希:广州“楼房养猪”小切口看新质生产力大智慧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刘希以《广州“楼房养猪”小切口看新质生产力大智慧》为题,讲述了广州率先在省内推动建设多层楼房养殖、林地使用手续即到即办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增城小楼镇金农猪场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在项目建设上跑出“广州速度”。
“金农猪场想养体型好、产仔多、出肉率更高、抗病力更强的猪。可外国种猪价格高昂,能买到的还不是最好的。”刘希表示,通过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搭建的平台,金农猪场在省畜禽种质资源库找到了解决方案——“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强中选强,优中选优,现在金农猪场的猪不仅供应广州,还拿到了供港资格,供应到了香港。
她说,传统行业也可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也可以让“老树发新芽”,目前广州共有10个楼房养猪项目已建成投产。
郭静碧:增城丝苗米“逆袭”成为现代农业名片
增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工作人员郭静碧作以《攥紧丝苗“芯”,奏响“耕”新曲》为主题的宣讲,饱含激情讲述了增城丝苗米从濒临绝种到“逆袭”成为现代农业名片的故事。
增城丝苗米素有“米中碧玉”的美誉,是岭南传统优质大米的代表。其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增城县志》。然而,在长达近500年的栽培历史中,增城丝苗米曾一度濒临“绝种”。在这一场挽救与传承增城丝苗米的行动中,以宋东海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增城丝苗米得以升级换代、得以蓬勃发展。“增科新选丝苗1号”就是增城“农技人”在2016年选育的高端新品种,不仅斩获全国省市多个荣誉称号,还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宣讲现场,郭静碧娓娓道来地讲述增城农业科研人员为增城“三农”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奋斗故事,让在场人员为之动容。
王琳:讲述正果老街微改造的蝶变之路
增城区正果镇宣教员王琳以《鱼跃龙门修成正果——正果老街微改造的蝶变之路》为主题,讲述了曾经破旧衰败、人气凋零的正果老街,如今经过微改造,“蝶变”为功能配套完善、全年客流量超200万的国家级3A景区和带动一方致富的乡村创业就业平台。
2018年,正果镇启动老街微改造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陆续在老街开展了道路翻新、古建筑修复、建筑外立面改造、雨污分流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同时还完善了旅游厕所、沿江碧道、公共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净靓美”的华丽转变。2020年底,正果老街景区全面试运营。
“随着正果老街微改造的深入,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正果人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增城区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在正果微改造的助推下落户正果老街。如今,在正果老街成功创业的本土厨师达120多人,带动了本地村居民500多人就业,美食产业成为正果街坊的富民产业。”王琳说,借力“百千万工程”和示范区建设,未来的正果老街也将持续深化微改造,继续走好“修成正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陈洁琪:派潭“村晚”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洁琪以《派潭“村晚”火爆出圈》为主题,讲述了派潭镇“村晚”火爆出圈背后的故事。“村晚”自2023年8月13日启动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21场,场场火爆,线上线下浏览量超过2.5亿人次,更是两度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陈洁琪说,派潭“村晚”不仅是派潭儿女情系桑梓的纽带,更是派潭镇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拖罗村的水晶粉葛、佳松岭村的特色盆景、鹅兜村的餐饮产业等,皆因“村晚”而“出圈”。截至目前,派潭镇通过“村晚”活动,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
“‘村晚’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宣讲中,陈洁琪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她认为,是群众自发的热情、对乡土的热爱;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增城区深耕理论宣讲工作,推动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共建,深入推进理论宣讲校地结对工作机制,在宣讲队伍、内容、形式三大关键着力点持续发力,高标准打造“增心讲”云宣讲平台,构建立体化宣讲矩阵,深入基层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线上线下吸引逾90万人参加,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先后获评全国、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人入选省级百姓宣讲团。
加快推进建设
打造高水平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增城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北部顶点,直接链接世界级的城市群与世界级的山水资源,是大湾区面向粤东西北辐射发展的重要节点,既是南昆山“前山”,也是罗浮山“后山”。
今年以来,广东省委高度关注示范区规划建设,省总规划范围为两市四县20个镇街、2个管委会,共4580.2平方公里。其中,广州2061.41平方公里,惠州2518.8平方公里。增城区被纳入镇街包括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共计928.01平方公里。
为推进示范区建设,增城区抢抓机遇、迅速行动,实行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省、市的对接联系,加强与从化、龙门、博罗的沟通协调。同时,成立示范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6个专项组,通过“1+6”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重大工作、重要任务、重点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增城区高标准推动辖内片区规划编制。按照省、市规划引领,持续完善区级总体规划,找准示范区综合门户的发展定位,聚焦“两山一画廊、两环一门户”空间结构,谋划打造生态价值转化环(整合派潭-小楼东部-正果,沿线串联康养医疗、温泉度假、森林康养等产业集群,打造农文旅融合“黄金内环”)、综合服务赋能环(联动东部中心、中新知识城二期、荔湖新城等环山地区产业平台,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赋能外环”),持续完善“1+6”重要廊道、片区详细规划(“1”是增江绿美经济带,“6”是派潭镇高滩片区、荔枝沟、正果老街、小楼人家、朱村万亩片区、增江画廊等6个重点片区),完成最美旅游公路(增城段)选线,同时做好分期分类的建设项目策划,并同步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研究。
下一步,增城区将进一步做细做实示范区规划建设,加快提速融入示范区建设,以“三大行动”(打造门户、产业赋能、品牌塑造)整合全域特色资源,联动周边区域,打响示范区综合门户品牌,打造高标准、高水平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