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了,热度居高不下,不过都是负面评价。
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辛辣无比,有吐槽“胡玫把这当青春疼痛爱情电影在拍,确认半天不是饶雪漫编剧”、还有的说“李少红导演终于不用再挨骂了,因为有胡玫垫底了”等。气得胡玫破防。
甚至北京日报都忍不住下场评论,说:审美不是营销文章吹出来的。
并发出灵魂提问:到底是不是‘一黛不如一黛’?
笔锋调转论述,最后却泄露刀芒,痛批经典翻拍翻车一是自以为是,二是过度迎合。
直指真正理解‘辛酸泪’,用心表达‘其中味’,才经得起讨论审视,最终成为经典身后的一抹亮色。”
相信大家都知曹公泣血完成的巨著文字下面全是刀剑,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感知不到小说中各种隐喻暗喻,只能靠影视来具象化。
比起电影,《红楼梦》更适合电视剧,因为电影要求有强烈的故事冲突和戏剧张力,红楼梦属于细水流长的家族日常,人物关联性太强,前后情节很紧密,把历史大事件缩小到一家之内,随便一个章节都可以一个两个小时电影,89电影版拍了那么多部,依旧给人感觉节奏太快。如果胡玫导演换成第一部讲1~20回,每隔2年放出一部,好好打磨打磨作品,肯定好评如潮。
王扶林导演和谢铁骊导演都希望后辈能把《红楼梦》拍好,毕竟当年因为技术与预算有限,很多想实现的戏份和画面都没能实现。属实是遗憾。
所以两位导演都希望他们拍过的红楼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可惜珠玉在前,起点就是巅峰,后人竟再也难以超越。
都说经典需要传承,新时代下拍摄文学作品可有新角度,但也要有准确的方向,改编不是魔改。
电影上映前,胡玫导演信心满满,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曹雪芹在当今的社会文化占有一席之地,让更多年轻人重读《红楼梦》。
基于这样的初衷,她在改编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电影叙事更具青春化偶像化。
影版红楼梦2个小时的片子,电影以贾宝玉出家作为切入点,采用回忆形式讲述红楼梦故事,插入了太多的剧情,但每个时间都很短,甚至连名场面都像在记流水账。
只能说导演或许是用心了,电影中堆砌着塑料金边的极繁主义,可惜拍摄手法太过于现代化了,色调过暗, 色彩艳丽,妆造现代,不像古代钟鸣鼎食的大家族,没古典韵味,不像四大名著。
贾府和大观园确实美轮美奂,对此观众反而不买账,因为美得假。
服化道太干净了,没有日常生活的做旧感,甚至场景,房屋都没旧感,少了落地生活气息。
最让人难捱的是,导演拍《雍正王朝》这类男人戏的风格放到红楼梦里去了,把红楼梦硬塞到宅斗宫斗的框架里演绎。
还一股脑的把所有的阴谋诡计全部推给王熙凤,更把情节时间线全部打乱了。
而感情线却很偶像,对木石前盟的描写直接改成了现在三生三世古偶,宝黛钗表现出来的互动吃醋,像现在男女主穿越的古代虐恋小说,落了俗套。
胡闹的程度,让人真怕下一代以为红楼梦就是这样,毕竟影视的影响力很大。
结局也相对于原著进行部分改编,回溯到林黛玉初次进入贾府的时刻,完全违背了《红楼梦》原著的内核,让人幻视《泰坦尼克号》。
影版用实力反证了87版《红楼梦》是多么难得的经典,或许拍好红楼梦的历史环境已没有了。
因为87红楼梦的拍摄是国家投资,有一大堆真材实料的专家开班辅导,海选来的演员们磨合了四年,也愿意接受那么长的档期。
现在的影视从业者却只想着赚快钱,没耐心磨合好一个剧本,投资人不会再给导演那么长的时间去准备,专家也不可能再给演员开辅导班,演员也不可能沉下心打磨底蕴接受四年只拍一部戏。
因当今影视圈追名逐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就像陈晓旭06年在北大的演讲,她说:
“当各行各业,把利字、利益驱动放在前面的时候,一切都变成虚假的了。”
“一些影视剧和影视从业者完全是降低观众的审美标准,是对观众智慧的一种侮辱,他们在误导观众,观众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恶性循环。导致制片人投资人的心不知道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上,无的放矢,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不知道做什么,惶惶不可终日,然后就变得把利益放前面,一种很恐慌的感觉。”
看似迎合市场和观众篡改名著的行为都是自取其辱,18年前,陈晓旭就对此感到恐慌。
即使这时她已退圈多年了,依然心系国家影视传媒业的发展。
陈晓旭是作为成功企业家被邀请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的,是作为影视行业变化的亲历者和以作为影视行业的投资者讲述的,看得更透彻更深刻,也能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句句良言引人思考。
这个视频里可以看出她不仅有洞察力有思想,还很有远见有态度。18年前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影视传媒行业的问题和社会追求名利的浮躁风气。
简直就是对今日娱乐圈乱象的超前预言,影视从业者投资者为了尽快获利,不把心思放在用心制作上,反用烂俗梗拼砌所谓的下饭剧迎合下沉市场口味,误导观众,完全无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能,然后恶性循环,越拍越烂。
内娱现在流量至上,整个演艺圈都变得非常浮躁。
正如刀郎那歌唱的,黑白颠倒、利欲熏心,黑红也是红,线上流量早已反噬架空线下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