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倪萍和好姐妹蔡明一起现身内蒙古,视频中,两人站在户外赏风景,身穿深紫色长袖和深咖色裤子的倪萍,兴奋地问蔡明:你来了这么多次内蒙古,是愿意来还是不愿意来啊?
而倪萍听到蔡明说自己太愿意来了,就说:“你知道我今天的心情比你要高兴100倍。”因为这是她三个月来第一次出远门。
蔡明听到这儿也是心生好奇:“咋啦?想不开了?”
倪萍解释:“不是我想不开了,是腿想不开了。”
原来,三个月前倪萍从楼梯上摔下来,摔出去两米多,把腿给摔骨折了。
对于骨折,中国民间流传非常广的一句话:“伤筋动骨一百天”。很多老人家骨折后小心翼翼、长期卧床疗养,生怕在这“一百天”内乱动导致骨折不愈合等后遗症。
虽然倪萍本人并没有说自己在这“一百天里”是如何休养的,但她在长达三个多月里都没有出过远门,多少还是有着“一百天里”不能多跑多动的意思。
骨折本身并不“要命”
三大后遗症要警惕
那么“伤筋动骨一百天”是否有科学道理呢?老年人骨折后应该如何休养康复才是正确的呢?
“虽然倪萍没有透露具体的骨折部位,但从一般楼梯跌落骨折病例推断,应该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骨伤一科主任王伟东强调,股骨粗隆间骨折,过去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事实上,单纯的骨折不会致命!”王伟东主任表示,真正引发危及老人生命的情况是老年人骨折后的一系列并发症。
王伟东主任解释,老年人骨折本来就很棘手,护理起来相当困难,骨折后长期卧床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这三大并发症足以危及生命。
老年人骨折后减少活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想避免疼痛,二是因为害怕避免再次跌倒,而这三大并发症都和老人骨折后减少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自主排痰能力差,咳嗽幅度不大,进食进水误吸,形成吸入性肺炎;老年人血液循环差,加之术后卧床时间长,很容易在骶尾部、足跟、肩胛部、枕后部等部位发生褥疮;泌尿系统感染在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居第2位,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大小便也要在床上进行,不愿意动弹,饮水量减少,导致感染。”王伟东主任进一步解释说。
骨折愈合有阶段
动静结合才是“最佳”方式
“在骨折康复过程中,‘静养’与‘动养’应贯穿康复全过程。”王伟东主任强调,人的骨折愈合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对“动”与“静”有着不同的要求。
骨折的愈合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血肿炎症机化期(约2周),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4~8周),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形期(8~12周)
骨折康复早期(即血肿炎症机化期和骨痂形成期),应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此时若过度运动,可能导致已复位的骨折断端再次移位,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
骨折康复后期(即骨板形成塑形期),骨痂不断地被板层骨代替。在这一阶段,侧重于患肢负重后的活动和锻炼,达到骨骼重新塑形的作用,以恢复骨折前状态。
“当然,所谓的‘动’与‘静’都是相对的,‘静’并不是绝对的不动,‘动’也不是无的放矢地动。”王伟东强调,要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遵循“循序渐进、强度适宜”的原则,动静结合地促进骨折康复。
高龄骨折患者
有条件尽早做手术
“人从幼儿到成年到老年,骨头生长及构成状况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注意骨健康问题。”谈起骨折,王伟东主任说,尤其是55岁后,这是骨折概率增加的分水岭。
预防跌倒,是预防骨折的最重要的措施。老人及其家属除了多小心床边、厕所、洗漱区域、走廊、人群聚集处等易发生跌倒事故的地点,日常中还要多注意保暖,雨雪天少出门。如必须出门,行走时步伐应小一点,在湿滑路面保持重心向下(略微向前、微蹲姿态)。
对于不幸骨折的病人,王伟东主任建议,只要身体条件能耐受手术或者经内科调整后可以手术的病人,应尽早完成手术,术后病人可以早期坐起甚至站立。如果病人条件实在是不允许手术,也建议患者进食进水时坐位进食,不要在意骨折位置,不建议长期卧床牵引。即使最后无法手术,也不要因为长期卧床而引发并发症,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欢迎加入“骨伤科-浙医在线病友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9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