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关爱、学习与迈向一流! ”迎新季, 这位院士如此寄语临床医护

钱江晚报2024-08-22 14:44:51  63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方序

“包容、关爱、学习与迈向一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今年迎新岗前培训的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教授分享自己从医四十余年的心声,如此寄语浙二的新员工、即将踏上临床之路的医护们。

迎新岗前培训现场,浙大二院供图

各位新员工们:

每年的八月初是迎新的美好季节。每年这个时候,我常常兴奋、激动、夜不能寐,而今年又恰逢医院建院155周年,激动之情更是难以言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院9000余名员工,展开我们的双臂,热情地欢迎、拥抱在座的每一位新浙二人,欢迎你们!从此以后,我们将风雨同舟、医路同行,共创佳绩、共享美好未来。

今天,是医院的“大日子”,是属于你们的“大日子”。在今日之前,你们是过关斩将、家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是同伴们眼中优秀的伙伴,有着傲人的成绩和鲜亮的履历。从今日开始,你们将正式走向工作岗位、走向新的起点、走向明亮又陌生的未来,就好像背着行囊的旅人,兴冲冲地奔赴期待已久的筑梦之旅,满怀期待、充满想象,但也可能充满挑战、困难、迷茫甚至诱惑。

所以,今天,作为一名“老浙二人”,我想与大家分享四个故事:

第一个,老院新枝、有容乃大的故事。

41年前的夏天,有位年轻人与在座的各位同事一样,从南方一所医学名校毕业后,辗转回到了故乡杭州、进入梦想中的浙大二院。尽管在这里,他没有熟悉的老师同学,但他得到了无数前辈们、同事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无私指导、帮助,在这里尽情成长,最终成为这家医院的院长、书记,今天站在大家面前。没错,当时的这位年轻人就是我。

每年,我都会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还记得,报到那天,站在医院的小花园,一边是当时杭州城最高的大楼——新建不久的一号楼,另一边是白墙黑瓦、翘角飞檐的老广济洋楼,感受到这家医院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气质,也感受到百年名院、有容乃大的包容大气,这种感受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在急诊科当住院医师时,护士长仔细地教我打针、抽血;内科轮转时高年资医生们教我如何触摸肝脾、辨别疑难心脏杂音,娓娓道来;在外科轮转时,老主任老师要求每日英文汇报患者病情变化;点点滴滴,是无数的前辈们、老师们、同事们,发自内心地接纳我、包容我、教导我,成就了今日的我。

因此,我想告诉大家: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选择的不仅仅是一家大医院、老医院,还是一家有着优秀文化和深厚底蕴的名医院,它人才辈出,是中国西医发源地之一、是浙江省西医发源地,是曾深深影响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燎原之火,是无数患者信赖的“浙二”医院,更是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包容纳新的医学殿堂。它是无数人愿意素履以往的理想平台,也将是你们从医路上共同的温暖“家园”。祝贺你们!

第二个,患者至上、以心换心的故事。

一幅画。大家都去过院史馆了,院史馆序厅里的油画,就是一百多年前,广济医院首任院长梅滕更查房时遇到了年幼的患者,一老一小、一中一西、相互90度鞠躬致敬的画面,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经典,穿越百年,到今天依旧深深地打动无数人。

一封信。从医40多年来,我收到过很多病人的感谢,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将近10年前收到的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作者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也是我国民歌文化的权威专家。很不幸她得了非常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心功能极度衰竭,不断地咳嗽、咯血,晚上都要坐着睡觉、无法躺平,预期剩余寿命不到6个月。她到过国内很多非常知名的大医院,但因为病情太重不能进行外科手术,都被婉言拒绝了。最后她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我。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用不开刀的方式,通过导管,成功给她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治疗,效果非常好,当天回病房她就能躺平,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到现在依然健在。我也始终不能忘记,在导管室里,当我们告诉她,手术成功时,她睁眼看向我们医患团队时的眼神,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信任。出院后,她和家人成为我们最坚定的支持者:跟随我们的脚步去中央电视台和多地做科普宣传节目,让更多的患者认识瓣膜疾病、了解介入手术;组织亲人参加我们的临床研究,让我们成功发现了一个新的致病基因,成果发表在《循环》杂志上。

一首曲子。六年前,45岁的蒋女士因为严重的心脏病晚期需要心脏移植,躺在滨江综合ICU的病床上,依靠ECMO(心肺一体机)维持生命、等待供体的那段时间里,她一度陷入焦虑、绝望,ICU有位年轻的医生每天下班后,自发地为她弹奏一曲琵琶曲,她说这是她这辈子听过最动听的声音,让她产生了无穷的勇气,坚持每一天,心脏移植后她宛如常人,是我们医院最忠实的粉丝。

从你们踏入医院,正式成为一名医护人员起,医患关系,就是你们职业生涯中需要面对的首要课题。患者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事业,原点和终点,就是为了患者,今天的医护人员,明天可能是患者,今天医护人员的亲戚朋友,明天也可能是患者,怎样对待患者,就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家人和我们自己。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协和名医、湘雅校友张孝骞先生一直奉行着自己的座右铭“戒、慎、恐、惧”,戒除行医时的坏习惯,对患者的病情慎之又慎,害怕辜负病人的真心。

第三个,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故事。

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记得刚入院不久,我在急诊当住院医师,有一次遇到一个颅内肿瘤的病人,主诉呼吸困难,我担心是不是肿瘤影响呼吸中枢,但反复对照教科书,也查不出病因,面对病人和家属的焦急一筹莫展、心中不安,只能求助于当班老师。老师看了看病人,大声说“深呼吸试试看?”病人深呼吸了几次,开始气息匀称,老师大声笑道:“没事啦,回家去吧”。病人能主动呼吸,意识能控制,就说明肿瘤不影响呼吸,就这么简单。这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尤其是从医从教路上,要掌握书本知识,但更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大胆地求证。

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就在昨天,我们今年第二批在澳洲学习的同事们返回杭州了,一共30人,其中有院领导、科主任和业务骨干,在悉尼待了整整30天,像小学生一样,每天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学习,晚上还要为作业焦虑。大家关起门来认认真真地学习临床研究方法论。

这是他们带回来的感悟:

“而临床科研通过严谨定义每一个步骤、细致精准执行每一个过程,最后可以得到相对客观科学的答案。”

“这段经历使我意识到,通过自由探索、批判性思考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在临床研究领域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医学发展,改善人类福祉。”

要兼容并蓄地学习。培养正确爱好也是一种学习,我遇见的医学大师们常常有深有建树的画家和摄影家,有年轻时的运动健将和女篮队长,有网易音乐注册歌手。在专业学习之外,也可以学一些体育运动、学一些音乐艺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理解人生、理解他人和患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唯有学习!今天,你们的学生生涯结束了,但是另一种学习阶段开启了,向老师学习、向课本学习、向病人学习、向身边人学习、向学生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浙二人的基因,是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是让一所百年名院历久弥新、老院新枝的终极秘密,也是广大同仁们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唯一路径。

第四个,锚定目标、勇争一流的故事。

走过15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如今,面对新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浙大二院响亮作答,坚定迈向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那就是——“充满活力的创新转化体系、疑难重症的全球诊疗中心、国际话语权领军人才梯队、世界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优质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价值导向的先进文化引领”,最终实现全球同行认可、全球患者口碑。

建设世界一流医院,不只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更是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迈向一流,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开拓创新,学术上的开宗立派,还是我们每一位员工在每天的工作中、服务中,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行为与态度,负责检验的员工,是不是把每一个标本都处理得一流,负责后勤保障的员工,是不是把每一寸空间都管理得最卫生,负责质量管理的员工,是不是把每一个指标都监管得最科学、每一个流程都管理得最到位,每一个细节,都是在服务一流、创造一流。

世界一流在我们脑海里、心目中、言语中、更在我们行动中,路在脚下。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场双向奔赴。最后,再次感谢你们选择了浙大二院,同时医院也选择了你们。医院会尽全力为大家打造足够大的舞台,让大家尽情放飞梦想、追逐理想,让热爱临床者有手术台、热爱教学者有讲台、热爱研究者有实验台、热爱管理者有平台,让大家在发展大局、事业全局中更好地找准定位、激发潜能、发挥才干。当遇到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医院就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医院会始终关注你们每一位的成长,不仅仅是专业和学术的成长,更关注为人处世的成长,思想与品格的成长,关注你们是否能够更好地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患者和百姓需要的医者、医院和同事们需要的员工。

今天,你们坐在台下,是毕业生、是新员工,明天你们可能是名医、教授、护士长、科主任、科长和院长,也会带学生、带徒弟,但无论在什么岗位,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责任用言行传承医院博大的文化精髓,践行“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传承无数前辈的衣钵,发自肺腑地、充满感情地感恩那些提携帮助过自己的人,然后不求回报地、真心诚意地去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

期待你们!谢谢!

——根据2024年8月5日王建安院士在浙大二院新员工岗前培训现场讲话整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9179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