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最近,西安某自媒体发布的关于一位外地女孩,死在出租公寓的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
随着舆论聚焦和媒体报道跟进,这篇文章中的诸多细节,被发现与真实情况多有出入。
其中,关于事发地点,开始文章透露的为“西安”,后来回应中变成了“周边市县”,最终媒体查证确认,其实位于咸阳市秦都区。
这个细节颇为耐人寻味。
一方面,最初文章强调地点为西安,或可能确实是出于房东个人生活习惯,也或许是因为突出在西安这样的特大城市,有利于引起更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这种将咸阳视为西安的惯性操作,之于这两座城市的关系看,又未尝不具有一丝隐喻意味。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咸合并”在各个层面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关注。再加之西安的机场也被冠名为“咸阳”,这让很多人都对两座城市的关系产生了一些误会,或是习惯性的“想象”。
甚至,今天在网络上,还可以看到诸如“咸阳到底是不是西安的一个区”之类的提问。
然而,随着“西咸合并”在政策上彻底翻篇,是该给这座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隐藏在“西咸合并”叙事里的城市,一个该有的独立名分了。
相应的,西安,同样要从“合并”梦中,醒过来了。
01
去年,西部君就分析过,备受瞩目的“西咸合并”已经正式宣告翻篇。这一判断,主要源自两个标志。
一是,陕西层面召开的西安高质量发展和西安—咸阳一体化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强调:
要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更好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咸阳主体作用、西咸新区纽带作用。
很明显,这里是把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分别作为三个单独的主体提出。这意味着,西安—咸阳一体化,是两座城市平等“对接”,而不是合并为一个“大西安”。
二是,西安都市圈规划中,咸阳市主城区与西安中心城区并列,都被划为西安都市圈的“一核”。
同时,从去年开始,陕西省级层面也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西安龙头引领作用,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向咸阳聚集,并强调要“推动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在咸阳落地转化,努力缩小咸阳和西安之间发展差距”。
由此,从方方面面的政策看,西安与咸阳虽然同为“西安都市圈”,但两座城市其实具有完整的发展“主体性”,尽管有实力上的差距,但并不存在什么地位上的主次之分。
这种背景下,再拿“西咸合并”的视角来看待咸阳,显然已不合时宜,也不公平。
02
因为,长期沉浸于“西咸合并”的想象中,其实给咸阳带来的更多是不利影响。
其一,一座城市的发展,若总处于一种观望心态下,难免削弱发展上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相应的,这也意味着将不得不承受更严重的“虹吸”。
其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也直接关系到外界对咸阳的发展预期。像人才流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很难不受影响。
当然,“西咸合并”叙事中,咸阳也不能说完全没沾到光。比如,咸阳开通了直通西安的地铁,应该多少都与之前“西咸合并”的可能性有关。
但总体上,陷入这种“合并”想象中,对于要被“吞下”的一方,显然是弊大于利。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在2010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咸阳常住人口减少了差不多整整100万,是陕西人口减量最多的城市。
而在过去合并传言最高的时期,咸阳也遭遇了发展上的“低谷”,GDP一度出现负增长。这很难说仅仅是巧合。
03
与之相对,随着目前“合并”一说的彻底翻篇,咸阳发展的预期也变得再度清晰起来。
今年以来,咸阳的各项发展表现都迎来高光时刻,多个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如,咸阳一季度和上半年GDP增速,均居陕西第一。
上半年,咸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同样位居全省第一。
其中,工业表现尤为亮眼:
工业投资增长46.6%,高于全省32.4个百分点;56户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35.7%。
这背后是咸阳产业投资的明显起势:
上半年,咸阳全力以赴强产业,做大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全力引进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投资20亿元的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项目、投资15亿元的元顺柒星(陕西)能源锂电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投资15亿元的绿能慧充咸阳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
这个变化其实很难说让人意外。
一方面,西安目前正在推进“瘦身健体”,而距离西安最近的咸阳,无疑是承接西安产业转移最大的赢家。
另一方面,彻底摆脱“合并”想象,也就意味着过去困扰咸阳多年的最大“不确定性”被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确定性和明朗的发展预期,由此内部发展动力,外部的发展信心,都将增强。
04
从历史看,咸阳与西安可谓就“分分合合”。“西咸合并”的利弊,站在不同的视角,确实会有不同的答案。
甚至可以说,至今还有不少人,对于西咸合并迟迟未能成行,深感遗憾。并时常被拿来与其他有过合并成功案例的城市进行比较。
但是,每个区域都有每个区域的具体情况,“合并”做大做强的模式,也未必适合每座城市。
既然“西咸合并”已正式翻篇,与其继续沉浸于对过去的“留恋”中,不如抓紧当下的时机。
比如,咸阳就该获得一个确定的“名分”,外界认知、政策和资源安排等方方面面都应匹配它的实际地位:
咸阳不是西安的一个“区”,更不只能是被省会“虹吸”的对象,而是一个拥有完全发展“主体性”的城市,也该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一个更强的咸阳,对西安都市圈和陕西来说,都是利好。
比如,从产业发展角度,咸阳二产占比高达46%,工业城市的特点比较突出。这恰好可以与西安形成一定的互补,为西安制造业发展,增添新的可能性。
不过,主动走出“合并”想象,彻底撕下一个模糊的“西安周边市县”的标签,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咸阳自身努力。
而对当下遭遇压力的西安来说,也需要尽快走出过去对某种“合并”想象的依赖,坚定新的发展路径了。
如何与都市圈内部城市确立好产业分工,形成新的竞合关系,在协作中实现共赢,如何从过去对规模的追求,转向“强身健体”,都是西安需要直面的任务。
当然,这也包括一些人对西咸合并的“执念”,也该放下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