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黄河我的家|水润古今 绘就洛阳诗意生态画卷

央广网2024-08-20 16:16:44  112

央广网洛阳8月20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洛阳是个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城市,所谓山川秀美,关键看水。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洛阳市,实地了解近年来洛阳在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的成效。

人说洛阳水系,必说“伊、洛、瀍、涧”,这四条河犹如洛阳的四条大动脉。穿城而过的河流,为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清晨或傍晚,漫步在河岸,微风拂面,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旷神怡。

位于黄河南岸的两条黄河重要一级支流伊河、洛河,在洛阳市偃师区合流后并称伊洛河,于郑州巩义市汇入黄河。瀍河、涧河作为洛河的支流,其水质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的水质。

“廛”意为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瀍河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西周初,周公营造洛邑,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把瀍河作为最早的城市坐标。

依瀍河而建的洛阳,千百年来接受瀍河水的滋养,但随着洛阳市经济快速发展,这条承载着历史的河流——瀍河,其水质逐渐恶化。“瀍河以前是黑臭水体,属于中度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洛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何小玲说,经过治理后,瀍河水质在2019年后明显好转,水质已达到四类以上。

据何小玲介绍,近年来,洛阳市累计投资450亿元,深化伊洛河及其支流“四河五渠”治理,实施控源治污、引水补源、清洁河流等309项工程,全线进行了排污口截流,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据统计,共截流360个排污口、整治河道268公里,城市污水收集率达79%。经过治理,伊洛河全流域10个国省控断面自2019年起水质达到三类。

洛阳瀍河由北向南穿过城区,在洛阳古瓷标本博物馆附近汇入洛河,此图为瀍河入洛河处沿岸绿化景观(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城市污水的有效治理为洛阳河湖湿地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炎炎夏日,洛阳孟津黄河湿地和伊河湿地,不仅成了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也是市民、游客的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黄河冲过最后一道峡谷,进入洛阳孟津区。通过上游的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调节,黄河在下游流速变缓,沿线形成了滩涂湿地景观,为候鸟提供了栖息场所。

为保护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洛阳市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建设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段和伊河湿地。

在黄河湿地的台荫恢复区,黄河湿地孟津管理中心科研室主任郭准介绍,这里曾是黄河的采砂场和群众生活垃圾堆放地,近年来,洛阳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治理,清退黄河沿岸采砂企业,并对147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全面取缔。又结合退养还湿,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采取了水生植物栽培、水系连通等多种措施,恢复了湿地生态,共恢复湿地生态面积3万余亩。

保护区是冬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是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路线。据郭准介绍,近年来,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不断发现很多珍稀物种,目前共记录到鸟类328种,鸟类数量达15万余只。

孟津黄河湿地台荫恢复区,成了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如今,不但能见到新型鸟类的较大种群,也能发现很多鸟类的新纪录,如在今年5月份,就在孟津黄河湿地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刷新了洛阳市的新纪录。”郭准表示,“接下来,在做好湿地保护恢复的基础上,也会同时探索湿地管理、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的战略发展新路径,协同推进治理,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除了孟津黄河湿地,在洛阳市洛龙区伊河沿岸,还建设了21.5公里长的伊河湿地,通过系统治理、生态修复,伊河市区段沿线污水截流,伊河已达到三类以上水质,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为黄河水质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伊河湿地连同孟津黄河湿地一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美丽画卷。

通过河道治理、岸线保护、堤防加固等一系列的措施,将昔日荒草丛生的防洪险段改善为美丽的生态公园伊水游园(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据统计,洛阳已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14个,大中型湿地35处,湿地面积达74.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55%。划定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伊洛河流域鱼类种群达85种,较2016年增加11种,增幅达14.86%。

如今,市区及以下河道水质恶化、河湖生态空间被挤占、中下游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伊洛河流域坚持保护治理并重、系统综合施治的治水兴水生动实践,提升了城市品位的“面子”,改善了民生福祉的“里子”,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底子”,为黄河支流治理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153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