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上涨踩刹车”。
“猪价跌得六亲不认”。
“猪价下跌势如破竹”。
在某些人一声声“大跌”的叫喊中,生猪出栏价从4月份的15元/公斤,涨到了现在的20元/公斤。
但即使如此,只要稍有回调,他们仍然会大喊。
“一夜跳水,猪价下跌”。
“一夜跳水,猪价跌猛了”。
“一夜跳水,猪价一片绿”。
涨得,跌不得,不知道他们是谁,而猪企们,则不声不响地疯狂掘金。
1
掘金是为了还债。
前几年猪企们为了抢食散养户空出来的市场规模,纷纷举债建猪场。
比如牧原股份,抓住这一机会,直接把年产能干到了1亿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宇宙第一猪王”。
比如新希望,本来是卖饲料的,现在已成了“猪老三”,一年出栏1700多万头。
不过,产能等于负债,而且产能越大,负债越多。
要把产能真正变成自己能轻松消化的东西,还得把债先还了。
于是,当大家份额抢得差不多了,排位基本确定了之后,也就该把争斗暂时放一放,好好赚钱还债了。
毕竟,正邦、傲农等都倒下了,再斗下去,恐怕大家都没好处。
于是,江湖环境稳定了,价格也就企稳回升了。
2
牧原步子跨得最大,欠的债也最多,有息负债就700多亿,2023年光利息就花了30多亿。
当然,如果能按照现在这个行情的话,牧原恐怕也会是最先化债的。
牧原每公斤的养殖成本只有14元,几乎是行业最低。
以现在20元/公斤的出栏价,每公斤能产生利润6元。
生猪出栏均重127公斤,按照牧原近来月均出栏量600万头左右估算,每个月利润约45亿,日赚1.5亿。
如果下半年能延续这个行情,牧原至少能赚200亿。
要是2025年也能保持差不多的行情,牧原还能赚500亿。
当然,这都是在“如果”和“要是”的假设前提下,抓住眼前赚钱的机会才是王道。
所以,每一次小小的回调,难免心惊肉跳。
3
这样的行情下,不仅是牧原,活下来的猪企都能赚钱。
这是几家猪企上市公司一、二季度的对比,已经全部扭亏为盈。
值得一提的是,二季度的出栏价区间仅仅是15-18元,现在20元/公斤,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同样的行情机会,对于牧原这样的巨无霸和规模偏小的猪企的意义又不一样。
牧原是大口吃肉,而小猪企则是小口喝汤,对于价格的回调小猪企更是步步惊心。
其实,不想跌的又岂止是猪企,还有猪肉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者们。
生猪从出栏到老百姓的餐桌,还得过五关斩六将,先到屠宰场,再到批发市场,然后到肉摊子。
老百姓买到手的猪肉要在20元的基础上再乘一个大于1 的系数。
这个系数有可能是1.5,也有可能是2.5,就看是在哪里买、买的什么肉了。
反正下半年以来,说少吃肉减肥的人是开始多起来了。
4
我国一年生猪消耗量大约7亿头,排在前三的牧原、温氏、新希望三家的年出栏量就有1亿头左右。
以14%的规模,能不能影响猪周期?
前些年我国散养户为主的时候周期大概4年就会来一次,而美国现在都是规模猪企养猪,猪周期延长到了11年。
可见,规模化养殖是能影响猪周期的。
周期是长点好,还是短点好,都不重要,老百姓不关心波长,只关心振幅,尤其是峰值。
而猪企成为养猪的主要角色后,周期的含义也不同了。
以前农户散养时代,我们常说“价贱伤农,价高伤民”,有时矛盾就在一家人身上发生。
比如你在城里买猪肉嫌价格高了,但自家父母在农村养猪嫌猪价低了,你是希望猪价高还是低呢。
现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则只剩“价高伤民”了。
当然,规模化养殖是趋势,美欧都是这么搞的,不过,他们都不主吃猪肉。
我们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没问题,但或许不该照搬。
否则,再过两代人,我们可能连猪肉本来什么味儿都忘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7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