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人才总量已突破23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46%

青岛信网2024-08-19 08:40:10  10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一系列部署以改革进一步塑造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30年砥砺奋进,崂山区成为全省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力最充沛、创新生态最优质的区域之一,成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当下,崂山区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提质,通过实施“繁星计划”三年行动,全方位构建从支持科技研发、畅通成果转化到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生态链,精准施策培育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蹚出了一条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从“0到1”,突破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让技术成果从实验室的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这从“零”到“一”的过程,是从科研到市场的蜕变,也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桎梏。

面对这更为广阔,也更为艰难的“科技转化”之路,崂山区一直在推进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探索。

不久前,《崂山区“校长(院长)基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正式发布。根据项目绩效情况给予驻区高校院所资金支持,每年每所高校院所扶持资金最高可达500万元,全年基金总额最高可达5000万元……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崂山区通过创新建立校长基金制度等举措,做好源头创新的服务工作。

“基金以‘后补助’形式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海洋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和未来产业方向的成果转化创业项目。”据崂山区科技局局长薄伟介绍,校长基金的设立,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人才创新创业。为此,该试行办法明确,在资金用途、分配方案等方面,赋予高校院所更大限度自主权,以确保相关资金能够更有效地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真正实现从“0到1”突破关键技术。

通过校地共建服务源头创新的同时,崂山区还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建立“企业牵头、政府引导、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海尔、海信、歌尔等“链主”企业制定卡点技术攻关路线图,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智库共建一批“应用型、地方性、市场化”研发机构。工信部批复组建的家电领域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便是依托海尔等行业骨干所成立的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

近日,一项重要的科技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新突破。由国创中心联合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移物联有限公司、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制的“面向家庭人工智能泛终端空间操作系统研发及应用”成果,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成果鉴定。经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一致鉴定,该成果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是国创中心所获得的第六项国际领先技术成果。聚焦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解决“单一企业无法突破”的硬骨头……资料显示,目前,国创中心已累计突破十余项共性技术难题,助力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崂山区还持续配套完善按薪定才、以赛选才、自主荐才等招引机制,支持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通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区人才总量已突破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

从“1到多”,延伸创新链条

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分析报告》统计: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至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

诚如所言,前沿科技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它的技术路径、产业应用、市场培育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资金投入量大、产业和市场基础薄弱,想要真正实现从“1到多”延伸创新链条,绝非易事。

在国内,处于科技创新前沿的北上广深等城市,或通过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开展初创成果概念验证等举措,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或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辐射地。这些先进经验,为国内更多城市从“1到多”延伸创新链条提供了参考。

“希望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以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方向,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与成员单位围绕驻区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日前举办的崂山区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宋欣表示。宋欣所提到的平台,正是刚成立不久的崂山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目前,该联盟已吸纳各类成员100余家。

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成立,只是崂山区持续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围绕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之间的中试熟化、转移转化、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当前,崂山区正积极建立以产品应用为核心的创新服务链条,着力打通从纸上技术到线下产品的转化路径。

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为例,其提出“海豚计划”,通过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创新,有效推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的诸多成果落地转化。其中,即将在青注册落地的心脏超声影像智能分析与辅助诊断系统项目,就是该研究院通过整合工程化研发、产品形态确认、医院资源对接以及临床验证等资源,推动美国佐治亚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团队的一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成果。对比传统心脏超声,该系统具有精准、智能、无辐射、低成本等特点。

崂山区还通过培育技术转移服务市场、开放未来产业实验场景等举措,从“1到多”延伸创新链条。先行布局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等平台载体,探索“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新范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用电器等产业专利审查周期由平均16个月压减至3个月,平均授权时间预计缩短70%。同时,面向未来产业前沿和城市发展方向,鼓励支持技术驱动类、业务驱动类、集成应用类三大场景建设,转化征集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智能化产品等9大类改造需求,发布工业赋能场景50个,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和产品应用推广。

从“多到优”,厚植发展生态

进一步壮大科创力量,进一步集聚优秀创新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亦是关键变量。

“我们企业是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来。在创业路上,崂山区在办公场所、人才政策、绿色通道、融资政策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方位助力企业发展。”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荣忠受访时说。该公司研发的激光雷达设备可通过三维扫描,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不仅能观测风,还能预测风。为推动这项技术落地转化,崂山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科研人员匹配市场开发团队,引入天使投资,成功推动这项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目前,该公司产值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

这只是一个缩影。聚焦科技企业的核心要素供给,崂山区持续强化改革担当、加大改革力度,实施惠企政策、融资贷款、政务服务“三大变革”,全力打造科技企业专心创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的营商环境。

——以“定制化”政策破解新质产业“适配难”。崂山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崂山区实施“繁星计划”三年行动方案》,配套制定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25个“一业一策”政策集群,持续完善“科小储备—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发展梯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产业分别获评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未来产业集群,虚拟现实等7条重点产业链总规模达到1800亿元。

——以“市场化”投资缓解新质产业“融资难”。崂山区在全省探索“先拨后股”支持模式,探索“国企+银行、商行、投行”合作研判路径,遴选发掘出一批发展快、潜力大、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强化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支撑,以财政投资“背书”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力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价值评估难”的融资痛点,成功培育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以“数字化”服务化解新质产业“办事难”。崂山区创建“崂省事”政务服务平台,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将开办注册、政策申领、人才服务等210项高频事项整合“打包”,推动企业开办“一窗通”、证章“无感取”、奖补“免审领”等服务实现省市领先。同时,拓宽电子证照、数字章码应用范畴,实现70%登记事项无人工干预、96%企业开办不见面审批,超1000个事项实现“免证办”,以更高水平开放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城市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让科技创新成果遍地开花,让科技自强之势蓬勃向上……当前,崂山区正处于深化改革、重塑优势的关键时期,应拾级而上、稳中有进,向着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多点突破、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的更高目标持续发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7321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