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骑行被碾压身亡, 媒体为何“一边倒”?

新京报传媒研究2024-08-17 22:40:15  257

近日,“11岁男孩骑行摔倒遭车辆碾压身亡”的消息引发关注,事发后,孩子父亲跪地,一句“坚持住啊”,令人心碎。

很显然,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很多网友都对孩子的不幸遭遇寄以同情。与此同时,人们也试图“复盘”此事的前因后果,期待找到车祸原因,以避免悲剧重演。 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舆论渐渐“一边倒”,多家媒体就此事件发表评论,均在强调“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部分媒体评论选摘如下:

人民网发表评论《父子骑行、娃遭碾压,这起悲剧有哪些“痛点”?》: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换言之,未满12周岁,不能在公共道路上骑行。 按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因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而发生损害,监护人应承担责任,具体到这个案例,如何界定责任还是要看职能部门依法认定。 其实,到了12周岁可以上路骑行的年龄,也要注意平安骑行、文明骑行。 有一个细节是,有报道称,涉事父亲带孩子骑行,是为了让孩子减肥。 减肥是好事,体现了健康骑行,但还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没有安全,谈何健康? 此外,骑行非机动车上路,不能闯红灯。也不能进入机动车道,而要在非机动车道内通行。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则沿道路右侧行驶。这也是基本常识,不可逾越,不可违背,否则容易造成事故。 需要提及的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兴起“暴走团”和“骑行一族”。无论暴走还是骑行,都是个体选择,但是一旦占道、逆行、闯红灯等,破坏交通法规,不仅置自己于险境之中,也伤害了公共安全,给其他人带来安全隐患。成群结队暴走或骑行,霸占机动车道,引发的事故已非个别,是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和警惕了。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无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无论暴走还是骑行,各行其道,遵守规则,才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道路安全无小事,但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但愿这种悲剧不再发生。

工人日报评论《男孩骑行遭碾压致死,公众痛心的是什么?》:

唯有遵守规则,才能更好地守护生命。 在可预见的危险之下,仍固执选择无视安全规则,这令人颇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心痛。

很多时候,安全意识和规则可谓人人皆知,但往往是等悲剧发生后,有人才大梦惊醒般“悟了”,而在悲剧发生前,往往麻痹大意。

比如,近年兴起的暴走团,常常因占道、逆行、闯红灯等行为引发交通事故,其中不乏亡人悲剧;一些机动车司乘人员在停车时,不经意间祭出一招儿“开门杀”,过路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员轻则受伤、重则送命……

从悲剧中汲取教训,由彼及此,让“规则第一”“安全第一”意识牢牢扎根在心底,头脑中时刻绷紧“安全第一”这根弦儿,悲剧才能少一些、再少一些。

或许,这是围观一起安全事故唯一的“价值”。 光明网评论《 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揭示的两个“安全”》: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而是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往往会轻而易举地越过对于安全原则的敬畏。 比如,此事中的事发道路据说还未通过验收,于是,一边并未完全禁止机动车,一边却可能被骑行者视为骑行胜地,乃至于完全放任了占道骑行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背后,并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安全意识的疏忽,而更是服从于一种习以为常的集体经验主义的惯性。 诚然,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风险,再“谨小慎微”也无法制造一个绝对的安全空间。 但是,安全原则终归有其遵守的必要和参考的价值。 几乎所有的安全事件背后,都可以找到背离安全原则的细节。 但是,若只有在对悲剧的真实体验和围观中才“看见”安全规则的存在,这显然弱化了规则、原则本身该有的预见性和提醒价值。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安全”: 一个是经由悲剧的“刺激”所明晰起来的安全原则,一个是时常被侥幸心理或是其他的“优先”价值所覆盖的安全意识。 只有当这两个“安全”的距离无限接近,或才能让安全的悲剧少点再少点。 无论如何,安全面前,少一些侥幸,多一些审慎,尽管听起来很“鸡汤”、很“常识”,但真的重要。 北京日报评论《 骑行再火也要安全第一》: 法律红线亦是安全底线。 骑车上路之所以有年龄条件限制,就是因为低龄孩子判断危险和应对意外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公共道路上路况复杂,时有突发情况,成年人尚要小心谨慎,又何况小孩? 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进行的事故案例数据分析,近年来不满12周岁骑行自行车占骑行事故的7.5%。 而据相关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伤亡的交通事故中,监护人监管不力可能占据了60%以上。 骑行本是现代社会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放眼望去,城市中确有不少骑行乱象让人忧心,比如,有的骑行爱好者在城市道路上竞速、追逐,将公路当作“竞技场”; 有的成群结队出没,时不时占道通行、逆行、多人并排骑行; 有的装备买了一大堆,唯独不喜戴头盔; 还有的,为了拍摄短视频,疯狂炫技博眼球……任何交通行为都必须以文明安全为前提。 无视规则,任性耍酷,扰乱交通秩序,忽视对孩子的监护责任,这绝不是什么时尚,而是巨大安全隐患。 新京报发表评论《 11岁孩子骑行被碾身亡,血的教训当唤醒安全意识》: 除了作为日常通勤手段,自行车骑行还是许多人热爱的健身休闲项目。 上述事故视频显示,事发时现场有骑行队伍经过,当时的家长和孩子也在骑行队伍中。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带孩子骑行,家长都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骑行规范。 今年5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报该院审理未成年人参与交通出行活动受损害案件的情况,其中多起通报案例都有未成年人骑自行车的情况。数据也显示,由于缺乏危险躲避和安全自救的能力,未成年人在交通事故中的受伤程度往往重于成年人。 而不少案件背后,则有热爱骑行运动的家长的身影。在一些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中,家长带娃骑行的情况举不胜举。有的视频爆红网络以后,也对更多家长形成示范效应。 希望这次血的教训,能够唤醒骑行爱好者群体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循健康文明的骑行文化,更要让孩子们远离一切危险。 北京晚报评论《带孩子“飙车”?骑行莫再越过安全红线》:

每一名骑行者,都要行驶在安全红线之内。这条红线,既包括12周岁这个法定年龄红线,也包括在非机动车道靠右骑行这一常识红线。还需要提醒的是,近年来“暴骑团”兴起,安全隐患大大增加。据报道,此次遭车辆碾压的11岁男孩,所跟骑行团的速度已超每小时30千米。事发前,男孩跟不上,还在高喊“慢一点儿”。由于跟前车过紧、骑行速度快、来不及反应,孩子最终不慎摔倒,倒在了对向机动车道上。

鉴于在道路开展竞速活动、追逐竞驶已对正常骑行人的安全带来影响,日前,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发布提示,将严查竞速行驶、在机动车道骑行等违规行为。守法是开展骑行活动的基本前提,骑行爱好者应该主动慢下来,家长莫再带孩子冒险疾驰。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唯有遵守交通规则、守住安全红线,悲剧才不会再次上演。

编辑|胡炜

校对|张彦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69051.html
最新回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