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当我演出结束的时候,获得雷鸣般的掌声和鲜花……”在一次命题作文《我的理想》中,刘晓庆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也将自己认定的未来表露无疑。
1950年10月的一个清晨,刘晓庆在涪陵中学一间简陋的寝室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又黑又瘦、头发稀疏的“小黄毛”,会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演员第一个个人影展,并被誉为“中国影后”。
作为刘晓庆艺术道路上第一个启蒙者,从刘晓庆刚刚学会满地跑开始,外婆就开始给年幼的刘晓庆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从七夕相会的牛郎织女到智斗“狼外婆”的三姐妹,还有巴蜀之地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
年幼的刘晓庆无论如何都想不通,外婆怎么会有那样多五彩斑斓的故事。
刘晓庆的外婆出生在清朝末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外婆早早走出家门,当起了“教书先生”。此后的30多年里,外婆一直站在讲台上,为更多的孩子启蒙,退休之后,外婆被接回了涪陵老家,刘晓庆就成了外婆唯一的“学生”。
外婆各种各样的故事,给年幼的刘晓庆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她之后走上演艺道路埋下了伏笔。从上幼儿园开始,刘晓庆就积极参加唱歌跳舞的活动,每次开家长会,刘晓庆表演的最卖力气,反而成了家长会上的主角。
渐渐地,幼儿园的表演机会已经难以满足刘晓庆,她便开始跟着收音机和电影“学”,将自己想象成外婆故事中的主角来“演”。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刘晓庆定会抓住机会表演一番。
刘晓庆的父亲有学识,有见地,深知因材施教的道理,因此在督促女儿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接过了外婆讲故事的任务,经常一边散步,一边教女儿背唐诗宋词,畅游四大名著。
这样导致刘晓庆还没上小学,就已经能够熟练背诵各种唐诗宋词。
终于刘晓庆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还没来得及走进那所早已经看了千百遍的涪陵小学,刘晓庆就随父母一同到了成都。相比于涪陵,成都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那些曾经父亲口中的故事都来到了眼前,让刘晓庆能够亲身与历史有了接触,对于文艺的爱好也愈发清晰。
除了在学校担任文娱委员,参加舞蹈队,刘晓庆还参加了少年宫的合唱队,在诗歌朗诵比赛中还得了奖。这些无疑都让刘晓庆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笃定,然而,当她在作文里毫不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理想时,却被老师一盆冷水从头浇下。
在那个年代,刘晓庆的这种思想,被老师严厉指责成“资产阶级名利思想”,除了被老师拉出来“当堂示众”,刘晓庆还被要求重写作文。按照老师的要求,刘晓庆讲内容改为跟随大流的“当个工农兵”一类。
但刘晓庆的理想并没有因这一篇作文而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刘晓庆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被分配学习扬琴。一向痴迷于唱歌跳舞的刘晓庆,对扬琴丝毫没有兴趣,结果一年级结业实习时,刘晓庆成了全专业倒数第一名,甚至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不下来。
被老师当众撵下舞台后,刘晓庆哭了,决心苦练扬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练习8个小时,甚至连家都顾不上回。靠着这样的努力,到了三年级结业时,刘晓庆的专业成绩已经能排到全专业第二,距离第一名只有1分之差,而第一名的同学比刘晓庆整整早学习三年时间。
“是个好苗子。”老师看着刘晓庆在舞台上如痴如醉地演出,满意地在她的名字打上了勾,这意味着刘晓庆从初中转入高中,再到四川音乐学院本科,将变成十拿九稳的事情。
1966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政治风暴,彻底断送了刘晓庆的学习之路。无论专业成绩再好,无论刘晓庆再勤加苦练,在政治风暴面前都没有任何的价值。毕业之后,刘晓庆被分配到川北的一个农场当起了农工。
第一天劳动,刘晓庆就累的晕倒在了地里,不服输的刘晓庆醒来之后接着干,甚至还和男工们比着干。就这样,刘晓庆被评为农场的先进工人,甚至一些男工都干不过刘晓庆。
两年的农场生活不但磨练了刘晓庆的意志,也让刘晓庆尝遍了生活的甘苦,为之后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打下了基础。虽然当时刘晓庆还无法预见的那样远,但刘晓庆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回到心爱的文艺事业中。
1971年,农场组织了临时的宣传队,刘晓庆理所当然成了宣传队的骨干。在一次演出中,“一专多能”的刘晓庆被县宣传队相中,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刘晓庆演出得也更加卖力,很快就成了宣传队的“主力队员”。
不久,刘晓庆的名声就传到了军分区,军分区的干事主动找上门,邀请刘晓庆参军。到了军分区宣传队,刘晓庆才感觉自己真正回到了文艺道路上,可以专心从事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
1974年,成都部队战旗文工团来招生,从未演过话剧的刘晓庆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尽管刘晓庆在考场上的表现一塌糊涂,但几位老演员出身的考官却看出了刘晓庆身上的可塑性,给了刘晓庆一个参加训练班的机会。
1975年,刘晓庆随话剧团下部队演出,八一厂的两名同志找到刘晓庆,请她出演《海鹰》的女主角。这是刘晓庆第一次踏入影坛,母亲似乎看到了女儿的未来,在刘晓庆上飞机前,母亲忽然意味深长地对她说:
“无论你将来怎么样,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不要提起我的名字。”
当时刘晓庆还不明白母亲的意思,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一直到十年之后,刘晓庆才明白母亲当年在机场对自己的叮嘱。
在这十年中,刘晓庆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南海长城》(《海鹰》剧组因故解散),之后参演的《小花》让刘晓庆正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1980年,刘晓庆脱下了军装,正式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5年春节前夕,刘晓庆受邀参加戏曲界的一个茶话会,在会上结识了曾经的军统少将沈醉。茶话会结束后,沈醉主动提出送刘晓庆回家,当刘晓庆向母亲介绍沈醉后,刘晓庆的母亲先是一怔,随后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原来,刘晓庆的母亲早年间已经和沈醉打过交道,而且还险些命丧沈醉之手。
刘晓庆的舅舅名叫刘谕明,是重庆地区非常资深的地下党员,刘晓庆的母亲刘慧华虽然没有入党,但在内战爆发前夕就已经投身地下工作之中。重庆解放前夕,刘谕明被叛徒出卖,刘慧华立刻让弟弟顶替自己公路局职员的身份,带着全家人出城,自己则留下来给弟弟打掩护。
戴着姐姐留给自己的胸牌,刘谕明顺利离开了重庆,而刘慧华则替弟弟转移了一批党的重要文件。特务们没抓到刘谕明,便准备将刘慧华抓起来,结果公路局局长及时出面,坚决不允许特务们带走刘慧华。
就这样,刘慧华被软禁了起来,整天在特务们的监视下生活,还时不时遭到特务们的审问,追问刘谕明的下落。刘慧华靠着“一问三不知”的态度,骗过了特务的审问,也让特务们放松了警惕。
一次“上街”后,刘慧华一去不复返,躲到了重庆郊区的一个小学校里,一直到重庆解放。
“幸亏当时我不知道这些,不然渣滓洞又多了一位烈士!”沈醉幽默又苦涩地说道。
送走了沈醉,刘晓庆缠着母亲给自己讲她早年的事情,没想到母亲笑不开口,摆摆手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谁也不能光靠过去过着,人总要一步一步朝前走啊!”
参考文献:
[1]潇潇编. 悲情影后-刘晓庆 从亿万富姐到锒铛入狱.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08.
[2]杨晓雄,乃明著. 银海弄潮儿-刘晓庆.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0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6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