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件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使岁月流转,也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左宗棠收复新疆,无疑是晚清历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一幕。
然而,当左宗棠在1878年1月2日成功收复新疆后,伊犁九城却仍被沙俄占据。那么,这场对峙最终如何收场?沙俄又为何在1881年选择了退出呢?
1881年,对中国来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伊犁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在伊犁的霸权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转变,对于当时的新疆,乃至整个中国来说,意义非同小可。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沙俄还以强大的军力为后盾,对伊犁九城虎视眈眈,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沙俄对伊犁的侵占,始于1871年7月。那一年,沙俄趁阿古柏之乱,出兵占领了伊犁,这无疑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清廷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抗议,但沙俄却置若罔闻,甚至声称他们只是“暂时帮清朝镇守伊犁”。然而,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暗中将伊犁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当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沙俄的野心彻底暴露。他们不仅拒绝归还伊犁,反而迫使清廷在1879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当这一消息传来,左宗棠愤慨不已。他深知伊犁的重要性,不仅关乎新疆的安危,更是中国领土完整的底线。于是,他毅然上书清廷,要求治崇厚的罪,并重新派人谈判。
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廷于1880年派遣曾纪泽前往俄国重新谈判。然而,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沙俄方面态度傲慢,对曾纪泽冷嘲热讽。面对这种情况,左宗棠再次展现了他的坚毅与智慧。他一方面支持曾纪泽据理力争,一方面在1880年6月又做好了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派遣金顺、张曜、刘锦棠等大将率兵逼近伊犁,以武力威慑沙俄。
面对左宗棠的强硬态度,沙俄终于感到了恐慌。他们担心一旦左宗棠真的动武,他们将在新疆遭受重创,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同时,沙俄也面临着其他方面的压力。刚刚结束的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内矛盾激化,他们急需稳定国内局势。因此,在多方面的考量下,沙俄最终选择了妥协。
经过多轮谈判,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虽然中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包括割让特克斯河流域和穆素尔岭给俄国,以及支付大量赔款,但至少保住了伊犁这座新疆的命脉之城。对于沙俄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却是左宗棠等爱国将领用智慧和勇气赢得的胜利。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左宗棠的坚毅与智慧而赞叹。正是他的坚持与努力,让中国在沙俄的霸权面前挺直了腰杆,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而沙俄的退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必然: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强大到何种程度,都不能肆意践踏他国的领土与主权,否则最终只会自食其果,遭受历史的惩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