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些反对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人,都是一类人,这些人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维护”而反对,根本不顾事实,也不顾及符合不符合逻辑和常理。
下面是截图中一位网友关于“包产到户和吃饱饭的关系”问题的回答:
“不可能,分田单干的积极性并不比集体的积极性高,这个可以问以前的老人”
我想说,如果你问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原因是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吗?
可能农民回答还有不同的声音,因为农民思考问题是简单粗放,不会缜密思考后,然后准确回答。
因为优良种子和化肥大量的、合理使用,的确是粮食产量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必要因素。
但是,可但是,但可是呢!
但是包产到户前,生产队使用的粮食品种,以小麦为例(鲁西北),增产潜力是五六百斤,这在现在来看是很低的产量,但那个时候如果达到,那就是很高的产量了。
施肥量,应该说满足三四百斤是没有问题的。
但那时,生产队小麦产量超过200斤就算高产了,一般产量也就是100-200斤之间,一些盐碱地(六七十年代盐碱地还是比较常见),产量不超过一百斤,有的连麦种也收不回来,而同时农民自留地里里的小麦产量都在300斤以上,比生产队至少高100多斤。
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管理,整地、适时播种,施好关键肥、浇好关键水,管理质量,农民自留地明显的好于生产队。
老农有句俗语:“干农活就是良心买卖”。
意思是,庄稼生长周期长,管理环节多,长势好坏,影响因素很多,所以农活质量很难监督和量化,全凭干活自觉,凭良心,生产队干活别看一人一把锄头,干一样的活,但锄地的质量千差万别,一些人干活不但质量差,而且由于漫不经心,还经常伤苗,这些事种过地的农民都知道,没有经历的可能觉得不可思议。
我是学农,在学校学习时,老师讲粮食作物低产增产、变中产,主攻方向是“精细管理”!
因为小麦四五百斤以下的产量,就好比盖草房,不需要多少钢筋水泥等优质建筑材料,盖好盖不好取决于干活人的责任心。
单干积极性高是肯定的,因为包产到户后,农民交的公粮是按地亩数定的,是一定的,多收了归自己,多投入、多劳可以保证多得,网友说:分田单干的积极性并不比集体的积极性高,”这个根本不需要问以前的老人,根本不符合常理!
这些人否定人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作用,但这些人难道忘了那些口号了吗?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怎么又不承认有“积极性”这回事了?
难道忘了伟人的语录: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只有有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愿意投入,才会促进优质新品种的出现推广,才会促进化肥工业的发展,为什么人民公社大集体二十年,农资、农机行业发展缓慢,就是农民缺乏投入的积极性,为什么缺乏投入积极性,就是社员没有自主权,没有粮食的分配权,多投入不一定多得。
否定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其实就是质疑伟人的教导!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4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