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资本市场风暴中,IPO撤否率如脱缰野马般飙升,不仅成为市场的心头大患,更让众多券商深陷泥潭,怨声载道。据统计,截至8月9日,年内IPO项目审核虽多达734家,但终止IPO的公司数已激增至349家,撤否率高达47.55%,这一数字如同警钟,敲响了IPO市场前所未有的严峻现实。
监管重压下的“一查即撤”现象
本轮IPO撤否潮的汹涌,撤材料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年内因撤材料而终止的IPO项目高达346家,占比惊人地达到了99.14%。这背后,是监管层对IPO项目审核力度的空前加强,尤其是现场检查与督导新规的实施,让不少存在瑕疵的企业和保荐机构无所遁形。一旦被抽中现场检查,企业隐性问题便会被显性化,直接导致项目火速撤回。例如,今年初某知名服饰企业因经销商异象及同业竞争问题被市场诟病已久,在被抽中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后,不久便选择了撤回申报材料,这一案例无疑成为了众多企业的前车之鉴。
券商撤否率高企,执业压力山大
在这场监管风暴中,券商作为IPO保荐机构,其表现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数据显示,71家拥有IPO保荐项目的券商中,超过半数的券商遭遇了项目终止的厄运,更有14家券商撤否率高达100%,这无疑是对其执业能力的严峻考验。中原证券以保荐的5个项目全部终止的“佳绩”位居撤否率榜首,而五矿证券、海通证券等大投行也未能幸免,撤否率纷纷超过50%。在监管层对IPO撤否率实施扣分处理的背景下,这些券商的年度业务质量评价等级和执业声誉均受到了严重冲击。
监管政策的“双刃剑”
面对IPO撤否率的持续走高,监管层并未手软。券商2024年分类评价中继续对撤否率高的券商进行扣分处理,同时《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的修订也箭在弦上。修订后的规则将增加保荐代表人撤否项目信息,使执业情况更加透明化,对保荐人的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政策调整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焦虑情绪。不少券商担心,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项目筛选和尽职调查的成本将大幅增加,而项目的成功率却难以保证。
市场焦虑与券商困境的交织
IPO撤否率的持续走高不仅让券商倍感压力,更让整个市场笼罩在焦虑之中。一方面,企业对于IPO的期待与恐惧并存,担心因自身问题被监管层驳回;另一方面,券商在保荐业务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在此背景下,市场呼吁券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执业质量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严格的监管要求,券商的应对之路并不平坦。
结语:监管与市场的双重考验
IPO撤否率的持续走高是当前市场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监管层通过加强监管和调整政策来应对这一问题无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在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避免过度干预、维护市场信心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对于券商而言,提升执业质量、降低撤否率不仅是应对监管要求的需要更是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IPO撤否率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但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挑战与艰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4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