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思考未来的文章,以点窥面,试图从当下的蛛丝马迹中抽茧剥丝,顺藤摸瓜,勾勒一个可能性的未来。
未来对我们为什么重要?在现代商业社会里,未来是不确定性的,是不可预见的,正因如此,我们对未来的偏执预测,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人类试图掌控一切,这个一切,自然也就包括未来。
预测未来,能够帮助我们做好眼下的决策和规划,而我们的未来,又事关三个重要点,它们分别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人口,以及我们有着多大的概率会陷入日本相同的困境之中。
而要透析以上几点,并不容易。
01
结构性经济问题,需要用结构性时间去解决
首先是经济,未来的经济有多大程度向好,往往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例如常常提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
从长期来看,投资的高低取决消费的恢复水平,而出口的好坏,又取决于全球化这一趋势于我们而言,能否还会持续。
首先是投资,在投资当中,外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自去年外资首次减少以来,我们的外资已经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下降,其中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欧美去风险的结果,当全球化变得不以市场而以地缘局势为首要考量的时候,各种保护主义都会抬头。
除了外资,我们的民间投资过去一年也出现了下降,主要因素可能还是以消费为主的各种商业行为增长疲软,这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不高。
从数据上看,我们的投资还是依赖地方的基建投资,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信号,随着基建的不断饱和,未来最终还是回到用消费去撬动投资的轨道上。
但消费又受制于就业、收入和开支等问题。
过去四年,我国家庭存款增加58万亿元,是2009-2019这十年的总和,彼时的银行总储蓄已经突破140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总量,看起来这笔钱非常安全,也是我国未来消费的“启动资金”。
但具体到分配上,这140万亿又呈现出2%的人占据80%的财富分配格局,余下的98%的人,只拥有20%的存款。
这是招商银行历年财报的分配数据,大体上也能够呈现我国总体储蓄的结构分布,这种极端的差异化,也表明在消费这个领域,宏观经济所要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
尽管这140万亿平均下来每个人有十万元的存款,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如招行年报中揭露的那样,98%的个人客户户均存款只有1万元左右,且已经是连续几年下降。
未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放缓和财富的固化,保守估计,户均存款可能还会持续性下降,甚至有可能跌破万元。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尽管我们的储蓄有140万亿,但大部分的普通人户均存款只有万余元,而在三十年房贷、教育、医疗等硬性开支面前,我们的消费增长依然面临着极大的承压。
当然,以上都是结构性问题,面对未来,我们还有必要考虑到变量的因素。
例如地方的债务、房地产下行带来的资产缩水,以及股市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国进民退是经济增长下滑的结果,不是原因;未富先老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后,反而能取得更高的增速;日本的情况不适合我们,资产负债表衰退不能解释我国等等。
在一系列不利因素之下,我们的优势也有很多,例如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传统产业的充裕产能和强大竞争力,以及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等等。
但从经济增长的本质来看,我们的就业供需失衡、收入差异和消费动能,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那么我们的增长放缓所带来的转型周期阵痛,可能还会长期维系下去。
要想全力拼经济,我们就必然需要在人口还未变老之前,一心扑在经济发展上,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阻挠市场发展的东西都需要清扫开,让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市场去自行资源配置。
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公开透明化的市场体系,以及减少各行业的寻租成本和准入门槛,或许是一个可解之道。
02
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养老、消费和负担
经济学家林毅夫曾乐观预测宏观经济,2035年前,我国还有8%的增长潜力,每年可以实现5-6%的增长;从2036年-2050年,应该还有6%的增长潜力,最终实现3-4%的增长。到2049年,我国人均GDP就可以达到美国一半,成为现代化强国。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每年都能达到30%左右,这意味着,我们依然还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
鉴于林毅夫几乎从来没有预测准过,所以他的这个预测实际上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其实是非常低的。
就以2049年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为例,这差不多是二十年后的事情,如今美国人均GDP在7.63万美元,而在二十年前,美国人均GDP只有4万美元左右,二十年时间里增长了3.6万美元。
在不考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假设美国人均GDP2049年达到10万美元,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接下来二十年的时间里,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这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结果。
人均GDP5万美元,这意味着我们要一举迈入发达国家门槛,但未来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增长,应该是保增长。
人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利因素。
坦白讲,长期来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比美国还要大。
根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将达到高峰,迈入超高老龄化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接近30%,这意味着10个人里,就有3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人。
老龄化如何拖累经济增长?
首先,它会降低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数量会减少,其次老龄化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并挤出投资,从而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口数量会降至11亿人以下,鉴于此前联合国和社科院对于人口的预测都高估,实际上的人口减少可能会在10亿人左右。
这意味着届时我们的65岁及以上人口可能高达3亿人,这3亿人每年的养老金发放问题,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届时将加速养老金的亏空。
老年抚养比进一步加大,年轻人的供养压力自然也会更为沉重,除此之外,由于我们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这也意味着在独生子女这一大背景下,一个儿女供养两位老人,更多的养老道德困境,尤其是在今天收入分化差异大之下,部分农民的养老金每月不足三百元,完全依靠家庭帮扶和儿女自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养老难题。
此外,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技术创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也会变得缓慢,这是因为当社会资源被老人牢牢掌控,由于他们的思维陈旧,不愿变革,也更容易出现增长缓慢的情况。
普华永道在2017年曾发布过一个预测,指出我国人均GDP到2050年会达到4-5万美元左右,届时人均GDP将会达到美国的一半,这也差不多预测美国人均GDP届时会突破10万美元。
但从历年我国人均GDP增速来看,这个难度已经越来越高。
2013年至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6%,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人民币,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
但如果只考虑最近三年的人均GDP增速,我们会发现这个速度增长缓慢,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12551美元,而2023年我国的人均GDP为12621美元,这三年年均增速只有0.28%。
反之,如果用人民币计算的话,这三年我们的年均增速达到了5%,总体和宏观经济增长相匹配。
老龄化意味着人口红利已经在消散,尽管我们的人口素质的确在提高,但学历贬值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说明我们的大量高素质人才供给过剩,所以导致学历贬值,本科反而愈发不值钱。
庞大的14亿人口市场,由于收入的增长有限和分配分化,人均产出和消费并不是特别高。
当70后开始老去,却并不富有,这意味着他们在丧失劳动力的同时,也没有太多的消费能力,而社会又需要供养这些老人。
当房产泡沫、老龄化和资产负债表衰退同步发生的时候,我们有多大可能成为日本?
03
日本,一个老龄化、泡沫后的社会
谈到日本,我们总会说日本社会由此失去30年,但实际上,在被我们超越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前,日本在老二的位置上待了20多年,如今也在老三的位置上待了15年。
换言之,日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日本,一个社会里自身的经济体量本身足够庞大,哪怕由此失去30年,失去的也是增长的机会,并非减少的GDP。
而我们和日本还有着极大的不同。
尽管地产泡沫导致的资产负债表都异常庞大,但日本和欧美的关系向来很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尤其是在可见的未来,如果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还是对我们实现围追堵截的话,那么科技上的分离将不可避免,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可能会进一步分化。
这可能让我们不再享有过去40年的全球化红利,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过去我们的确吃到了全球化贸易体系的红利,是过去全球格局中的受益者。
而今天,面对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尤其是财富上的分化和人口结构,将不可避免制约我们的消费增长,消费不足,要么靠外需,要么靠内需。
内需不足,就只能寄希望于外需。
制造业数亿人的就业问题,催生了庞大了产能,一旦不消化,产能就会过剩;一旦制造业凋零,又会陷入就业的困难。
单以出口来看,我们的出口尤其是汽车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1年我国出口218万辆汽车,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22万辆,两年复合增速54%,而欧美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要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汽车关税贸易壁垒真的打响,就势必需要我们的国产汽车更多走出去,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国外卖。
当地建厂,换来当地市场份额,以及为当地注入GDP和就业机会,或许正如当年国外汽车走进来是一样的,如今的国内汽车恐怕也要以相同的方式走出去。
过去我们的消费增长主要来自4亿月入3000以上的“中产”,但乐观的未来信心变得疲软,越来越多的人消费开始追求理性和性价比,返贫的压力切实存在。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都是建立在人口不断增长的预期之上,现在人口负增长将这个预期打断,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已经开始反映到当下的行为上。
我们目前的生育率世界倒数第二,一个物种对于繁衍的实际行动,也基本上决定了物种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态度。
影响人们生育的,无非就是所处环境周遭的一切,这其中就包括收入、成本、教育甚至食品安全卫生等一系列的总和。
人口是当今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之一;它的高低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而在一个较低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人们未来所需要做的各种保守型储蓄和消费,也就变得更为理所当然。
由此,还叠加地缘局势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而伴随这个漫长过程中的,可能还是修复,而不是改变。
修复信心,修复收入,以及修复全球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