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中产阶级的梦,什么时候才会醒

粽眼观天2024-08-09 12:42:58  59

中产阶级的梦,没那么容易醒。

看完《逆行人生》,脑子里第一个蹦出的就是这句话。

关于《逆行人生》上映的种种龃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多头案。

不是不能理解《逆行人生》的种种舆论争议。但我认为,一切的评议还是最好在看完电影以后发表,立场先行是危险的。

多头案就是说很多因素混在一起,很难快速理出头绪,并分出一个“好坏”、“对错”的阵营来。比如某家影院号称抵制《逆行人生》的上映。

首先,很自然的联系到当初关于《囧妈》的龃龉。而事实上,当初徐峥这波操作对于影视行业从业者当然是当头一棒,但我记得当时很多普通观众是叫好的。因为疫情原因所有影院停摆,而徐峥此举相当于免费给观众送春节档门票,这个再说对不起影院对不起同行,也不能说他对不起观众。

当然,这些年影视圈不太平,各种负面新闻到处飞。而关于徐峥的花絮也不少。即便他中间因为《爱情神话》仍然大出了一把风头,但毕竟这片子体量小,虽然舆论影响大。而关于他本人的是是非非这些年也一直没有平息过。所以拖到这时候“算账”倒也不算黄花菜凉了。

但有点尴尬的是,根据网传这家影院自身就有劣迹,有不少拖欠员工工资的黑料。如果是真的,那这一出还真难立刻分出个好坏对错来。

另外,关于“208W共情打工人是虚伪矫情”、“悬浮装dan”等等批评,这些批评略有刻板化,最好等看了影片再来说话。多说一句,我看到有的帖子已经有了几百万点击几千个回帖,吓了一跳,从没见过一部没上映的电影有了这么多话题的,进去一看,颇有点“磨刀霍霍”的感觉。

预售票房如此少,说明现实中关注的人不多。但再看浏览量,却是很多片子直到下映都达不到的数字。

千说万说,还是应该作品说话。关于《逆行人生》的种种话题,大都围绕在“是否真正深入了底层(外卖快递员阶层),真正反应了社会现实,真正实现了某种批判”等方面。

从内容来说,虽然很多地方有大家“预料之中”的情节和桥段,但总体上,这部电影的功课做的还是很足的。比如将外卖小哥群体的层级结构、晋升机制、工作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都做了声情并茂的展现,从商业片的基本素质来说,这些环节都是过得去的,有些做得还很优秀。

但这样一来,本片就又将陷入一种“循环自证”的困境中去。正如观众预先设想了《逆行人生》的各种打开方式,并已经由此引发出了各种猜测并“磨刀霍霍”一样。一旦本片落入任何一种窠臼,那么就免不了被“押中题”并“集火攻击”的处境。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有了这种担心。正如过往一切成功商业片的套路一样,《逆行人生》的结构很像麦基《故事》中所总结的,主人公因为波折而陷入困境,又逐渐找到了目标,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经历一次又一次挫折,最终成功。

如果就如此的话,《逆行人生》正如另一部《当幸福来敲门》,或者《我不是药神》的前半段。这正如我之前总结的,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片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即既需要好莱坞爽片那样不断的爽感,但又决不能只是爆米花,哪怕一星半点的意义也必须要有。这来源于从小语文教育中已经固化的“文以载道”的观念。

所以,在看到片中徐峥饰演的高志垒正在进入“升级打怪”的逻辑后,我对这部影片的担心达到了高潮。我们知道,在经济转型的当下,即便能够给观众构筑一点“甜点”,也只是用过既废的渣滓,观众回过味后会很快将其抛弃。更不必说在电影上映之前就面临这么多的舆论压力的情况下。

所以,徐峥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观看完全片后,我发现这部影片最重要的点,或者说转折并不是徐峥饰演的主人公高志垒展现的,而是他的妻子,辛芷蕾饰演的肖妮。

肖妮在全片进行到一半,高志垒送外卖稍有起色,被妻子发现,妻子说出了全片的题眼:以前我觉得,这个房子是咱们的底线。现在我想明白了,这个家才是咱们的底线。

这句话略有鸡汤之嫌,但在全片尾声之时,在高志垒已经历尽波折最终实现了“单王”的成就后,全家人依然是换掉了那套在上海市中心的大平层,也就是任何一个中产阶级足以自傲和彰显身份的标志性物件,“屈身”到了一个八十多平米的普通平民小区中。加上之前因为经济困难,夫妻两已经放弃了让孩子上国际学校的梦想一样。

这似乎暗示着,在中国电影爆发增长的时代(这一时代正是由徐峥的《泰囧》开启的),不断以各种方式描绘并揶揄着中国式的“中产梦”的徐峥,终于下了决心要给自己,也给观众一个“了断”。

这个了断就是,在“阶层跃升”成为这几十年中国社会主旋律的大背景下,在经济转型的当下,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接受“梦想降级”的现实图景,将自己内心的晋级欲求暂时缓释下来,走上一条更为放松且务实的路。

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时至今日,如果在任何一个公开场合鼓吹别人“不要追求阶层跃升了”,迎来的恐怕都是一阵疾风骤雨般的咒骂。毕竟,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以及近四十年的现实生活,都无可质疑地树立了“阶层跃升”的主旋律地位。

但另一方面,现实的经济转型压力和社会内卷的加剧,也不由得使越来越多的人停下来自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正如片中外卖骑手对望尘莫及的“单王”大黑哥的质疑一样,你不断的刷新你的送单记录,不仅是给你自己带来福利,而且会促使平台提高对整个外卖骑手阶层的考核指标,最终给大家都带来了压力。

而几十年来社会不断追求“阶层跃升”的副作用,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剧场效应”一样,最终使得越来越多人伸长了脖子站上了椅背,但它真的和你的幸福程度成正比吗?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因此,徐峥在《逆行人生》中呈现了一个普通人从高处坠落然后又“逆袭”的过程,正如以往一切相似影片一样,显得很励志,但偏偏又在最后给出了一个“梦想降级”的结果,而且还是中产阶级最在意的标的——房子。这种参差和反差会让观众陷入一种深度的纠结。而这到底会激发观众的反感情绪还是引发他们的深思,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也是不少专业人士对《逆行人生》有异议的点所在。并非完全由于徐峥之前所谓“折损同行”的“旧账”,就像有人认为,片子的结局是高志垒“依然送外卖”,这就预示着片子“完了”。因为观众在商业片中需求的一定是爽感,逆袭,解决。片子搞了半天最终还是在送外卖,无疑是背叛了观众的需求。

但,正如我所说的,中国观众从来需要的不只是爆米花,而一定会追求“微言大义”一样。在当下经济形势如此错综复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给梦想松绑”不啻为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径,而这部电影很可能给观众这样的契机。正如当年的《泰囧》不仅标示着国产商业电影的完全成熟和中国中产阶级趣味的真正成形一样,它也同样讽刺了中产梦想的种种困窘和过度追求体面而陷入作茧自缚的怪圈一样。《逆行人生》可以说从另一个角度切中了观众内心的隐秘需求,而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释放这种需求,并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这部影片像社会实验一样,要在传播和阐释过程中去实现的了。

另外,作为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商业片,我还是要从常规的质量标准上提一点意见。因为《逆行人生》是标准的麦基式故事结构,我也要对它的“套路”进行一点吹毛求疵式的批评,一是片中高志垒遇到的“挫折”,以及故事的转折,大部分都通过“车祸”实现。虽然对于外卖骑手,“车祸”确实是最常见也最具威胁的阻碍,但在本片中,光高志垒自己就遇到了两次,老抠遇到一次,还有片中用台词讲出的,大黑哥以前的小伙计遇到的一次。呈现的次数多并不能让这件事的重要性或者说它的危险性更被观众感知,反而冲淡了它的严肃性,并且让观众疲劳。

还有就是最后的那个“路路通”软件引起了资本的兴趣,有可能进入创业流程。这里给了观众一个歧义性的表达,到底是高志垒可能借助这个软件重新回到原来行业的赛道,甚至直接进入创投而完全走上人生巅峰的逆袭,还是深度展示资本的逐利逻辑而实现更深的批判呢?当然,影片本身不给出答案也很自然,这是商业电影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这种“一鱼两吃”的逻辑也一样出现在了《年会不能停》里。

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不做过多的吹毛求疵的原因,因为商业电影能做到说清楚一个点就已经很好了,对我来说,“为梦想松绑”这个点是在中国近年来商业电影中很少呈现的——因为它在传统刻板的电影逻辑中是反商业的——即使仅仅如此,我已经对其后续的舆论效果乐观其成了。尽管从现实的角度,中产阶级的梦确实不那么容易醒。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2645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