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点悲壮的结果。
我们还没有看到,但全世界都很清楚。
他是以色列头号消灭目标,因为是他去年策划了对以色列的进攻,导致1200人死亡,引发了现在的以巴冲突。
以色列军队在加沙一次次扫荡寻找他,宣称他“必死无疑”。
以色列外长卡茨说:这是迅速消灭他,以及把这个“邪恶组织”从地球上抹去的,又一个信服的理由。
为什么?
因为他是辛瓦尔,他已经取代哈尼亚,被任命为哈马斯新的最高领导人。
他的前任哈尼亚,去参加伊朗总统就职仪式,在德黑兰宾馆被以色列刺杀。
惹恼以色列的严重后果,全世界都知道,他必死无疑。
他可能像哈尼亚一样,被以色列特工干掉;更可能像亚辛和兰提西一样,被以军定点清除。
这不是诅咒,这是中东残酷的现实。他现在是哈马斯最高领导人,他不可能寿终正寝,他只会死于非命。
所以,哈尼亚被刺杀后,哈马斯一度群龙无首,我看到,在西方社交媒体上,一些人嘲讽,哈马斯知道,谁被选出来谁就会死,所以,现在谁都不愿意出头了……
怎么可能?
很快,辛瓦尔站了出来。
他还真不是普通人。他现年61岁,出生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一座难民营,他的老家,就在靠近加沙的以色列海滨城市阿什克隆。
上世纪80年代,辛瓦尔参与创建了哈马斯的军事组织卡桑旅,因为行事粗暴,他赢得了“汗尤尼斯屠夫”绰号。
1988年,辛瓦尔因涉嫌杀害两名以色列士兵被以方定罪。在以色列监狱,他被关押了整整20多年,倒也学会了流利的希伯来语。
2011年,巴以交换囚犯,为换取一名哈马斯手中的以色列士兵,以色列方面释放了1000多名在押的巴勒斯坦人,其中就包括辛瓦尔。
以色列可能会为这个决定后悔,因为辛瓦尔很快成为加沙领导人之一。去年10月7日哈马斯攻击以色列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他被认为是幕后主使。
现在,他更接替哈尼亚,担任哈马斯最高领导人。
这其实更是向以色列传递了一个信号。
用哈马斯一名高级官员对法新社的说法,选举辛瓦尔当哈马斯领导人,是该组织“将继续走抵抗道路的信号”。
毕竟,一直流亡在海外的哈尼亚,被广泛认为是哈马斯的温和派,指挥与以色列谈判;但以色列连哈尼亚也要消灭,那结果就是温和派靠边,更强硬的辛瓦尔上台。
按照半岛电视台的解读,这也向以色列释放了一个信号,哈马斯越战越勇,“就停火谈判而言,这的确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加沙说了算。”
哈马斯的同盟者——黎巴嫩真主党,立刻对辛瓦尔的任命表示欢迎。
在一份公开声明中,真主党说:“选择来自被围困的加沙地带中心的兄弟叶海亚·辛瓦尔——他与抵抗战士一起站在前线,与他的人民的孩子们在一起,在废墟、封锁、杀戮和饥饿之下——再次表明敌人通过杀害领导人所寻求的目标已经失败。”
什么意思?
辛瓦尔仍在加沙,哈马斯仍在加沙,以色列就不可能彻底消灭哈马斯。
最后,怎么看?
真的是和平路茫茫,两目尽血光。
三点个人的粗浅判断吧。
1,他必死无疑。
他不可能像常人一样最终老去于床头,他更可能的,按照以色列特工的行事手段,他会在一次突击队袭击或一次导弹定点清除中身亡。
面对超强的敌人,这是他选择这条抵抗道路后的必然结果,而且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亚辛知道,哈尼亚知道,辛瓦尔更知道。
但亚辛死后有兰提西,哈尼亚死后有辛瓦尔,辛瓦尔倒下,肯定还有新人带着仇恨上。
如果巴勒斯坦人依然绝望,和平就不可能实现,以色列也不可能有安全。
2,局势更糟糕。
现在的局势,已经够糟糕。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伊朗的大规模报复,已是一触即发。真主党也不会罢休,一场大战在即。
辛瓦尔上任,三把火如何烧,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一点,在加沙遭受血洗、在哈尼亚被杀的背景下,辛瓦尔不可能放下武器。
不仅不会放下,还会拼命还击。以色列则会报复,继续“反恐”。停火谈判,又成了悬念。
让辛瓦尔取代哈尼亚,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以色列的故意。
反正,按照媒体披露,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打电话给拜登,说:“停火谈判正在取得进展,(以方)已经派遣一支代表团”。愤怒的拜登,“爆粗口”回应道:“别再跟我胡扯了。”
3,屠刀何时能放下。
当然,从最乐观的角度看,最嗜杀戮的人,往往才有最大的权威转向和平。
所以,我们看到,打完赎罪日战争后,萨达特和贝京很快谈判,埃及和以色列历史性媾和。
拉宾是以军的战神,杀敌无数,最后,他却成了和平的勇士,直到倒在自己人的枪口下。
沙龙也被巴勒斯坦人痛骂为“屠夫”,但他最终伸出橄榄枝,带领以军和犹太人,义无反顾撤离了加沙。
辛瓦尔会吗?内塔尼亚胡会吗?
有可能。
但可能性相当渺茫。
有一点冷血的事实是,希望渺茫,不是因为流的血已太多,而是因为流的血还不够多,因为这些决策者还有幻想,依靠武力,我能赢得最终胜利。
这意味着,在放下屠刀之前,更多杀戮还将继续。中东烽烟急,现在到处都是火星。
可怜的加沙,可恨的屠刀,可悲的现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2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