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教父”蔡振华: 1991年接手国家队, 提出治队24字方针

正史笔记2024-08-08 21:38:53  45

蔡振华,江苏无锡人,男子乒乓球运动员。1972年入无锡业余体校学习。1978年入选国家队。是1981年第36届、1983年第3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获第36届男子双打(与李振恃合作)冠军、男子单打亚军;第37届男子单打亚军;与曹燕华合作获第38届混合双打冠军。1991年出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

蔡振华

受命于危难之时

也许,人们对在顺境中获得的成功并不过多注目,而往往青睐于那种勇于在逆境中搏击,并有大作为的人。

也许,这本身就是人们认识上的一种偏见……

但不管怎样,中国乒乓球运动史册上都将永远记下这平常而又有意义的日子:1991年6月15日,不足30岁的蔡振华,掌起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的“帅印”。而那时,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乒乓球男队正处于“低谷时期”。

“既然这副担子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身上,那么,我们决不能让几代人创下的事业眼睁睁地毁在我们手里。对于困难我是充分估计到了,但我更多的是用困难鼓起我的勇气和信心,用困难刺激我的拼命精神。我就不信,我们失败的下一站还是失败。”

“两年前,当人们纷纷向外走的时候,我却毫不犹豫地回来了。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后悔。既然我从小就选择了乒乓球这项事业,我就要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也许,我们这一届教练班子和队员们要经历中国乒乓球运动漫长道路上最黑暗、最泥泞的一段,但我们会不顾一切地走出泥泞,走出黑暗,冲向光明。也许,历史会无情地把我们留在这段光明前的黑暗中,但我仍然感到欣慰和自豪。只要我们走出泥泞,就会使后来者迎接光明。我心甘情愿地做这段泥泞路上的铺路石!”

蔡振华上任伊始,在全国教练员会议上如是说。他的发言,是心的呼唤,是血的涌动,透着凝重,透着悲壮。尽管人们对这位比队员大不了几岁的“少帅”还持某些疑惑,但从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已让人感受到他的勇气和一拼到底的决心。

蔡振华

然而,真正干起来却不容易。蔡振华面对的是一支刚刚在世界锦标赛上遭受重创、30多年来第一次与争夺冠军战失之交臂的队伍。队里缺少精兵强将,队员明显信心不足,士气低落,训练和比赛总是经不起风浪,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没上场就先胆怯几分,平时稍加些运动量队员们也会叫苦连天。

而此时,世界乒坛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欧、亚诸强向中国全面挑战和抗衡的时代已经过去。瑞典队连续在第40、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摘取了男子团体、男子单打的桂冠,确立了他们在世界乒坛的领先地位;欧洲的比利时、德国、法国、南斯拉夫等队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亚洲的朝鲜、韩国队也是咄咄逼人。蔡振华接过的是一支面对强敌而又元气大伤的队伍。

蔡振华决心要用满腔的热情点燃起队员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打响关键的“第一战役”

摆在蔡振华面前的一张战表显示形势极其严峻:上任不足6个月就要出师第2届世界杯团体赛;一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那是重头戏;不足两年准备时间的第42届世乒赛,更是重大的考验。蔡振华形象地比喻这三项赛事为“三大战役”。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千头万绪中,蔡振华提出了治队24字方针:正视现实,恢复信心,坚定信念,严格管理,勇于创新,重振雄风。

蔡振华

蔡振华生来就具有一股压倒一切困难的气概。想当初,在1981年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上,蔡振华凭借一股猛劲,像一把尖刀,与队友们齐心协力,硬是从不可一世的匈牙利队手中夺回了丢失的斯韦思林杯。而在中匈男团决战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我队先失一盘的不利情况下,他首次参加世界大赛,就能毫不畏惧,坚定、果敢,充分发挥了自己发球抢攻、正手连续进攻的优点,以二比零击败了当时威胁中国队最大的“剋星”克兰帕尔。这一胜利,不仅鼓舞了队友们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冲毁了匈牙利队的精神支柱,动摇了对手的阵脚。

蔡振华在场上虎虎生风的形象,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猛张飞”。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中国男子乒乓球面临险境时,蔡振华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是运动员,而是统帅全队的主教练。他用自己敢于挑重担的行动、用兵布阵的智慧、辉煌的运动经历感染队员,使队员们在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一次,队里组织观看世界优秀选手的技术录像。20几个小伙子围坐在一起,时不时地为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等世界球星的高超球技而拍案叫好。在“哇”、“哇”声中,蔡振华敏锐地观察到队员们羡慕的神情中交织着多少无奈的感叹。这时,他命令先关掉录像机,屋里顿时一片寂静。蔡振华神情激动地看了看队员,然后,他高声地说道:“瓦尔德内尔确实棒。可是这种球,他一辈子也打不出几个!你们再看看马文革的比赛录像,照样也有这么高级的球。”

他结合自身的运动经历,回顾了在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男队打的那场漂亮的翻身仗。他说,那时的中国男队,实力也不比别人强多少,有很多场次也是在落后的情况下拼赢的。

蔡振华

“以前中国队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关键是我们比人家多一口气!所以,外国人看见穿红衣服的中国人就怕。你们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欧洲选手,而是你们自己!有信心,才能战胜他们,才能实现重新夺回世界冠军的愿望。”

这一席话,使队员们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新的意识,一种立志翻身、坚定信心的意识。队员们似乎开始懂得:挫不磨其威,输不丧其志,败不失其勇,这才是响当当世界冠军的风采。

接队不久,蔡振华就大胆改革,把原国家青年队改为国家二队,形成国家一、二队编制,并定期举行两队选手间的比赛,优胜劣汰,增加了队内的竞争意识。此外,还严格队内各项制度,打分累记,奖罚分明,一视同仁。这些举措,一下子把队员的积极性重新调动了起来。小伙子们开始觉得,跟着“少帅”有希望!

1991年11月20日,第2届世界杯乒乓球团体赛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揭开帷幕。

俗话说得好,冤家路窄。半年前在第41届世乒赛上刚刚将我队挤出前8强的捷克队,这次又与我们分在同一小组。我队在连克奥地利、澳大利亚队之后,复仇的机会来了!捷克队的致命弱点是对付削球手的能力差。蔡振华为确定这次世界杯赛的上场队员名单,足足酝酿了近4个月。他与男队教练班子反复讨论,毅然决定起用因伤已退役多年的削球手王浩。

事实证明,起用王浩,无论是对付捷克队,还是决赛时力克世界冠军瑞典队,都是明智的选择。

王浩

当王浩赢得最后一分,高兴地倒在地上时,马文革、王涛、谢超杰、张雷和吕林都忘情地冲进球场,扶起王浩,6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任汗水和泪水流淌……

中国乒乓球男队终于在世界兵坛的大舞台上重新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战略性的突破口

有人说,对中国乒乓球男队而言,巴塞罗那是块吉样地。蔡振华上任5个月,就在这里指挥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第25届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亦在此地举行,奥运冠军的光环也会照耀在中国队员的身上吗?

打赢了世界杯这一仗,蔡振华的威信大增,队员们觉得“少帅”不仅年轻气盛,敢说敢干,而且有智谋,有胆识,有魄力。

可蔡振华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以为,世界杯赛不过是中国乒乓男队打翻身仗的前哨战。眼下,队员们虽已重新树立起信心,有了夺取世界冠军的愿望,但全队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距奥运会仅有8个月的时间,要想在技术上出现大的飞跃是不太现实的,只能抓重点突破。

以往,男子单打一直是中国乒乓的强项。如今,斗转星移,优势已转到欧洲。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仅有四个正式比赛项目,即男、女单打,男、女双打。突破口选在哪儿?

蔡振华

经过蔡振华和教练班子反复研究,终于做出了奥运会上男乒以双打为突破口,争做“乱世英雄”。这一决策,令很多外国人不可思议。因为男子双打历来为欧洲人所擅长,就是在近10届世乒赛上(31届-41届),欧洲选手也曾8次捧杯。

但蔡振华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分析,欧洲选手的双打是靠个人技术占优而取胜的。而实际上,倘若一对双打选手能够默契配合,完全可以弥补单打技术上的不足。相反,如果配合不好,也会对优秀选手的个人技术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确定了突破口,他便和几位搭档真抓实干起来。在备战奥运会的冬训中,中国乒乓男队在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一项奖励制度,特别奖励那些在训练比赛中最能拼搏的队员。

蔡振华深知,作风是否过硬是奥运会上成败的关键。他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运动员平时练得再好,技战术水平都可能在一场生死攸关的紧张争夺中打折扣;更甭说平时训练、比赛都咬不住,到世界大赛上你能拼得出来吗?

为了给队员施加压力,制造世界大赛的气氛,奥运会前一个月,乒乓男队赴扬州进行赛前训练。训练馆里整天把录音机开到最大音量,掌声、喝彩声、敲锣打鼓声,嘈嘈杂杂地故意惹队员心烦、发急。等他们适应了这种气氛之后,又有人出“馊”主意:玩一把‘加棒’游戏,动点真格的,队员们保准紧张得跟打世界比赛一样!赢了有奖,输家自己往外掏钱。结果吕林成了最大的赢家。他不管别人怎么起哄,都能凝神静气,照发无误。如果不是教练员们想尽办法,包括本不值得采用的这种“加棒”游戏,来锤练队员们的意志品质和比赛作风,也许在第25届奥运会男双决赛上,就不会出现吕林、王涛在15比20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最终摘取奥运男双金牌的精彩一幕了!

中国男乒在精英荟萃的奥运战场上为祖国人民捧回了一金一铜。蔡振华长舒一口气。

蔡振华一家合影

“他的白头发没有白长!”1992年8月4日,当蔡振华的妻子黄胜从电视上看到王涛、吕林夺得奥运会男双冠军的时候,她感慨地说了这句话。

要圆未圆的梦

1993年5月7日12时,在一架直飞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波音767大型客机上,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赴瑞典哥德堡征战第42届世乒赛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成员。

蔡振华像往常一样,依旧将头发梳理得整洁光亮,眉宇间透着一股咄咄逼人的英气,透着一种对决战的期盼,一种等待良久以酬壮志的期盼。

其实,在赛前,国家体委领导没有给男队多少压力。对外的口径是:团体成绩要比上届有所回升;单项,要依靠女队的优势,力争保住混合双打冠军;男双,要保持优势。

这一留有余地的目标,无疑是为了给队员们一个宽松的环境。但熟知乒乓男队的人都知道,蔡振华率队此行,是将眼光紧紧盯在斯韦思林杯上的。为此,蔡振华再次将老将王浩从西班牙召回队里,大胆起用曾在1992年中国成都大奖赛上一夜成名的直拍正贴快攻小将刘国梁;在参赛选手上,也力图打破以往单纯由教练定人选的模式,留出一个名额,让尚未入选的队员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入阵。

蔡振华多么企望能把队员的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就像他当年驰骋赛场那样,以逼人的气势压倒对手。他特别强调气势。

中国男队在哥德堡亮相了。小组赛中,我队连胜奥地利、波兰、比利时、韩国等队。

中国男队在击败日本、德国队后,终于重新冲入决赛圈,攻打瑞典队的最关键时刻,已经来到中国队的面前,来到蔡振华的面前。

瑞典队主教练通斯特罗姆表示:“如何安排好队员,这是教练的最大难题。我要很好地想一想。”

同样,蔡振华也在认真地想。

蔡振华的本意是希望由中国队的4个人来对付瑞典队的3个人,这样,就可以出奇兵,令对手不好排阵。然而,新手刘国梁当时状态不佳,重担只能落在马文革、王涛、王浩3人肩上。这个阵究竟怎么排?蔡振华和教练们一起,列出了十几种出阵方案。

深夜两点,蔡振华终于选定了最凶的排阵。当通斯特罗姆在决战前片刻看到中国队的出场阵容时,顿时脸色都变了。他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蔡振华会排出这样凶狠的布阵。

瑞典报纸评价:“蔡振华很聪明,他凭着中国人的智慧,完全估计到瑞典队会怎样出人,他给了瑞典队一个意外。”

尽管中国队在有胜机的情况下没能最后把握住,尽管这次中国男队没能捧回斯韦思林杯,但所有在现场观看这场扣人心弦决赛场面的人们,都无不为中国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一拼到底的精神所感动。

可喜的是,蔡振华率队在单项比赛中大出风头,继与女队合作蝉联混双世界冠军外,还在双打项目上包揽了前三名。这一成绩,只有在中国乒乓球队全盛时期的第27、28届出现过。

蔡振华与儿子

哥德堡,蔡振华曾挥拍驰骋手执牛耳;在这里,蔡振华今朝又指挥大军再次夺冠。他正当英年,如许多青年人一样,有金色的梦,银色的梦,蓝色的梦,攻瑰色的梦……但最牵魂摄魄的就是重新为祖国夺回那已失去已太久的斯韦思林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2001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