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记者王晶)“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近日,《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公开发布。8月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上述《行动计划》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这是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武汉:地铁站
都市圈建设要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网络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对于都市圈建设,郑备表示,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都市圈建设要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运营同城化,打通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提升城际通勤效率。
另外,推动产业功能协同协作,培育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超大特大城市要聚焦核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周边中小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功能转移,与超大特大城市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产业协作。
郑备强调,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公共服务便利均衡是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不少都市圈在多模式合作办学办医和政府服务的异地通办等领域,都有很多成功实践。应进一步加强共建共享,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促进都市圈发展,要强化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推动规划统一编制、项目统筹布局、政策协同制定。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指导地方,以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抓手,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建设,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注意到,上述《行动计划》还提出,充分利用干线铁路提供城际列车服务,优先利用既有线网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沿通勤客流主廊道有序新建市域(郊)铁路,推动小编组、公交化运营。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鼓励采用大站直达等停靠方式。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实现“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加快建设都市圈公路环线通道,全面畅通都市圈内各类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
江苏南通:如东县城市风光
为何《行动计划》要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据介绍,《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目的在于推动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来源地,目前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县城承载能力较弱,通过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县城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还有很大潜力。
郑备称,从近年发展态势看,有两个现象比较明显:一个是,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长较快。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了27.1%。另一个是,农民向县城集聚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十年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超过30%,县城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郑备表示,顺应农业转移人口流动趋势,综合考虑各省农村人口数量、地域相对集中连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等因素,《行动计划》提出,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地区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重点是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个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潜力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与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协调合作机制,推动有市场、有效益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潜力地区转移。第二个是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园区,提升园区设施和服务标准化水平。第三个是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建设,加快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水平。营造稳定公开透明的发展环境,便利人才跨区域流动,吸引企业家兴业创业。第四个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城产业发展、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短板,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要。
郑备称,按照《行动计划》要求,潜力地区省级政府要“一县一策”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育要求,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在潜力地区集群布局。同时,研究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潜力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9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