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这个繁华的国际都市中,一个平凡的华人包工头刘师傅,正经历着一场关于诚信与标准的较量。
据澳媒8月1日称,原本以为顺利完成承包项目便能获得应有报酬的他,却陷入了长达一年的讨薪困境。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建筑行业中的潜在问题,还触及到了跨文化沟通和法律意识的缺失。
去年春天,刘师傅与一位中东裔建筑商G合作,起初一切顺利,工程款结算迅速,彼此间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当再次承接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的一处浴室翻修项目时,事情开始变得复杂。由于双方基于前期的良好合作,仅以口头协议定下了每平方米65澳元的工价,约定两周一次结算。
随着工程的推进,G开始拖延付款,迫使刘师傅不得不采取停工的极端措施来催促。为了不耽误工期,刘师傅选择停工,迫使G支付工钱。
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3到4个月内反复上演。
“没有一次按时给的,都是我们停工,他才给点。”刘师傅无奈地告诉澳媒记者:“理由也特别可笑,说没找到我的发票,反正就是找这种烂理由。”
更令人沮丧的是,G的支付条件不断变化,从“一层一结”到“整栋结算”,让刘师傅感到被刻意牵制。
刘师傅向《今日澳洲》透露,他不仅面临着欠薪问题,而且在结算金额上与G存在争议。G已经支付了7万多澳元,但刘师傅坚持认为还有7万澳元未结清,而G则声称只欠5万。
“他扣得太多了,本来做之前都说好,门框什么的都算进面积里,做完后他就变脸了。”
更为棘手的是,G在结算时对工程量的计算方式提出了异议,导致实际支付远低于预期。
他说:“就是引着我们早点做完,还不给钱。”
尽管刘师傅多次通过短信和电话追讨,G始终避而不答。无奈之下,刘师傅今年前后共三次前往G的办公室讨说法,但对方的理由总是“上游拖欠”。
“他说上面破产了,别人也没给他钱,等着清算后才能拿到钱。是不是真的,我们就不知道了。”刘师傅对此表示质疑。
“他很不礼貌,电话经常不接。干活的时候联系他可积极了,一找他要钱就不吭声。”
这一系列遭遇让刘师傅身心俱疲,他感叹道:“干了六年,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
面对媒体的质询,G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他声称刘师傅及其团队的工作质量未达到澳大利亚的标准,并以此为由拒绝进一步支付。
当被问及为何不通知刘师傅进行修复时,G表示时间紧迫,已无法安排。
他甚至公开挑衅,鼓励刘师傅提起诉讼,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表示不在乎。
“我鼓励他们去告我,告我吧,就算是告到总理Anthony Albanese那里,我也不在乎,”G对记者说。
G的华人员工张先生也附和称,工程确实存在问题,且在试图修复时遇到困难,最终导致项目按期交付。
刘师傅坚决反驳了这些指责,坚称所有工作都是在G的现场监督下完成,且每次被要求修复时,都因无人应门或电话不接而受阻。
这场纠纷的核心在于诚信与标准的冲突。一方面,刘师傅面临的是雇主的失信和无端的指责;另一方面,G则利用所谓的“质量问题”作为拒付的借口。
在没有书面合同的情况下,刘师傅的处境显得尤为被动,这也凸显了在商业交易中明确协议的重要性。
刘师傅表示,他已经决定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尽管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但他坚信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他害惨我了,我自己贴给工人3万多了。这个活我们干得又快又好,最后一分钱没挣到。”刘师傅无奈地说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9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