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2024年“全国融媒体主编佛山行”座谈会暨“镇”街之宝分享活动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媒体大咖和广府文化学者,以及佛山市委宣传部及五区宣传部、佛山多个镇街的代表。在圆桌对话环节,多位大咖受邀上台,就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如何再激活、再出圈,赋能城市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从北京中轴线到佛山传统文化
借鉴传播经验,推动文化“申遗”
“作为一名记者,几十年来在广东和珠三角地区采访,佛山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社长刘海陵说,佛山是岭南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但一座城,光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远远不够。
今年,佛山市委提出激活粤剧、功夫、龙舟、龙狮、陶艺等“十大传统文化”。刘海陵提到,很多内地城市,其历史文化底蕴未必深厚,但举例说,一个“村超”就让黔东南火起来了。因此,在“十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佛山还要“抓住一些重点”,可以邀请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助力。
经过两天的走访调研,他在思考的是: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根据本地文化特色进行策划,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以及年轻人的视野。
对此,北京日报视觉新闻部主任李继辉现身说法,分享了一个案例。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北京摄影家协会主席,他透露,北京摄协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当中,其实做了许多的工作。
例如,申遗报告中的大部分实景照片来自北京摄影协会的会员——他们系统拍摄了中轴线的11个点位。此外,举办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主题摄影展,汇集来自摄协会员、记者、各行业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全面展现北京中轴线的伟大创造和北京的都市繁华之美。
与此同时,他所在的媒体单位发挥纸媒优势,推出了一系列大幅图片专题报道;“胡同里的北京”栏目则围绕中轴线的人文自然景观、老北京胡同的修缮保护开发等,寻找典型的人和事,用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和推荐北京中轴线。
了解到佛山在远景规划中也希望申报非遗,他希望上述来自北京的经验,为佛山的文化“申遗”提供借鉴。“佛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有大量值得拍摄的照片。”他认为,要发动广东的摄影家们,用影像“留下”传统文化。而优秀的影像,其传播定将扩大佛山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城市双向赋能
网红之城给佛山带来什么启示
暑期到,不少城市一票难求、人山人海。比如泉州,以“众神人间办事处”的丰富民俗文化吸引年轻人的到来;再比如“汉服友好城市”洛阳,用古城、牡丹、博物馆等元素给游客织造一场隋唐之旅。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依靠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变身成为网红城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爆火的全国案例,对佛山文化赋能城市发展都能产生哪些启示?
“相对于重庆,佛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很惊喜佛山的文化在梳理和传承方面已经做得这么好。”上游新闻运营中心副主任龚力表示,在观看舞狮与武术表演时,她对新一代青少年积极学习与传承佛山传统文化的现象颇有感触。“他们脸庞虽然稚嫩,但眼神却很坚定,让我看到了一种佛山人从小培养的、具象的文化自信。”
龚力建议,新时代下佛山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坚持传承,还应当追求创新。“蔡李佛拳馆里的跌打药酒让我眼前一亮。我们可以针对当前城市白领普遍面临的肩颈健康问题这一社会关切,巧妙融合传统文化元素,适时推出既具实用性又富含文化底蕴的创新产品,以此作为传统文化‘出圈’的新路径。”
新民晚报的徐咏基于“网红城市”上海频频出圈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她强调,“网红城市”固然能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但同样面临着热度退却后迅速“过气”的挑战。在探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命题时,焦点不应局限于追求“昙花一现”的短暂轰动效应,而应聚焦于如何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长期的关注与动能,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多年沉寂的上海黄河路再次焕发新生,成为外地游客争相探访的热门地标,生动诠释了文化影响力对城市复苏的推动作用。徐咏据此提出,佛山亦可采取“以点破面”的策略,开启其独特的“出圈”之旅。她建议,佛山可以精心策划并推出一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爆点作为突破口,进而以此为契机,串联起一系列的多元文化推广举措,引导公众深入挖掘并体验这座城市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厚历史底蕴,从而实现城市文化的全面展现与长远赋能。
将佛山的小故事讲成中国的大故事
“每次到佛山,都会觉得自己看过的所有关于广府文化的书,在这里‘落实’了。”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认为,由于广州的外来人口众多,相比之下,广府文化在佛山得到了更好的保留。但是,佛山要将自身优势表达出来,首先需要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将佛山的小故事讲成中国的大故事。”得出这一观点,源于江冰将佛山置于广东省的版图和历史的时间轴上,思考其定位。
他介绍,广东包括岭南,在明中叶以后开始“龙抬头”。清朝时,广东人口直线上升,并在清末民国初年,站在了中华文化的前沿。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他认为,这个开发过程并非人为,而是历史大趋势所致。而且,广东接触海外文明早,更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地方。
但来自江苏、熟悉江南文化的他,也清楚广东以外的文化学者和专家,对广东文化的了解甚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来自中原、江南等地的文化影响,进入了广东的主流话语圈。“我们的文化还没有走出去,这正是我们现在,乃至好几代人要努力的。”他说。
他希望佛山能够发力,在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着眼于上述的大背景,将佛山的小故事讲成中国的大故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黄松炜郭子扬
图/羊城晚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9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