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行到现在这个局面,是越来越没有规则可言了。世界上一直都是没有后悔药的,但如果有后悔药可以吃的话,相信普京回到当年的话一定是不会选择对乌克兰开战的,而是会选择打下了克里米亚就见好就收,克里米亚地方小,当时地理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对俄罗斯有大用。
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一块分裂出来的独立地区,对俄罗斯有极强的向心力,俄罗斯打下这里西方当时都没有作声,但普京却把西方国家的不作声当成了是好欺负,后来就有了让他 后悔至今的俄乌战争,现在的大俄无论如何也无法从这次战争泥潭之中抽身出来了。
据说大俄对于侵略乌克兰的战争其实一直都有谋划的,而且是在暗中准备了八年之久,整个俄国上下对于这次战争都是信心满满,认为一定可以具乌克兰全境为自己所有,恢复苏联时代的荣光不在话下。大俄先来就有了继承苏联的军情间谍系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曾经多次刺探乌克兰等地的情报,前后花费了不下十亿美金。
情报部门的局势分析说克里米亚是不会抵抗的,而乌克兰等地也应该会望风而降,就算有抵抗也只是局部很快可以平定,大俄天兵攻击到这里是没有对手的,俄军当时国内宣布的情况对普京提供的信息便是如此,大俄国内百姓都是欣喜异常,认为拿下乌克兰 不费吹灰之力,甚至于只要几个晚上就可以了。
大俄从北德军二战击败之后向来就是推崇闪电战,以速度取胜,并且201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闪电战胜利之后更是加固了他们的信心,从14年的克里米亚到之后22年的乌克兰,刚好是八年的时间,大俄对于乌克兰的计划的确是短期的,而且认为几个月的时间都是高看了乌克兰,所以这些都是大俄军事准备上面的前期不足。
大俄对自己有信心的战斗就不会准备太过于充足,他们国家经济发展有限,不像中国这样经济体量庞大,可以足够发动一切物资为战争服务,大俄打仗是为了赚钱赢得实惠,而不是为了大国面子,故而大俄初期的乌克兰突袭战役之中是没有完整的战斗计划和后勤供应系统的,这导致大俄天兵一到,一遇到泽连斯基像样的抵抗之后便陷入到了僵持之中。
普京本人身为大俄总统,身上肩负的是重新崛起的使命,为了达到这个使命,他不惜动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和个人名誉强行将民主变成了个人独裁20年,故而中国年轻一代从出生到现在,知道大俄唯一的总统就是普京,普京的计划之中到底有不有退休不知道,但民主共和在大俄已经名存实亡,以扶持乌克兰民主这个借口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
现如今的普京被我们国人尊称为大帝,这是因为他个人的强硬和武勇,在位期间的确做到了为大俄开疆拓土,但其实普京本人内心深处已经表现出来了对发动乌克兰战争的后悔,在军事角度上面来看的话,如今的大俄已经血战三年,超过五十万士兵丧失了生命,近70万的军队投入到了乌克兰国土之中,看起来恢弘壮观,可实际上取得的效果相当有效。
这百万军队占据的领土都是最初开始占据之领土,是乌克兰没有反应过来时候失去的乌东四州,等到乌克兰奋起反抗之后的两年多时间之中,几十万大俄军队不说开疆数十里,也实际上就是寸土未进。这三年战争引进赶上了历史之中苏联对德作战的时间了,只要再稍微延长一两年的时间。
近三年的时间之中大俄军队威望在全世界范围之中一败涂地,世界各国起初震惊于大俄军队的武勇,对于他们在这个和平为主题的时代依旧敢这样明目张胆的侵略他国达到开疆拓土的目的而感到无比的震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清楚了这个世界军事第二强国的实力,除了那一堆能够恐吓他国的核武器之外,大俄的陆军可能已经沦为世界三流国家了。
战争僵持如此之久让普京压力很大,国内的支持派一天天的减少,反对的人越发增多,上一次的总统竞选还是靠着军事手段强行镇压了自己的对手,当然这些一切都被掩盖住了,外人肯定是不知道的,而普京本人发动的战争对于俄罗斯经济的损害是巨大的,本来就是一个经济体量不够大的国家,现在放弃自己缺少的去获得自己本就多余的土地,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够明智的。
中国人如果治理大俄的话,明显会以发展经济为主,至少是五十年内不会发动战事,因为大俄现在最不缺少的就是土地,从欧洲到亚洲,世界上那个国家又有大俄这样广阔的领土呢?但大俄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总是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国之上,没有学习到中国的合作共赢,没有学习到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使想一下,如果中国也像大俄这样去思考,觉得周边的日韩朝鲜越南菲律宾这些倒向美国的话,就是战略意义上对中国的巨大威胁,那我们就要出兵将颠倒的事情颠倒过来的话,那中国周边还有安宁之日吗?当然是没有的,中国周边没有安宁之日,那生意还能做下去吗?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轻易开启战事,一切以发展经济为先,有了足够的经济,才能获得最大时间长度的支持。现如今的大俄违反了经济规律,民间百姓苦不堪言,曾经高高在上的第二强国已经沦落到了向无数小国示好来获取结盟利益,普京心中怕是一万个后悔发动了曾经的战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9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