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炜德“失误错金”引热议, 网友怒揭其家长身份, 新华社出面定调

姜来心里有光2024-07-31 18:40:33  134

在今年的奥运赛场中,体操项目比赛时,原本中国的成绩一路领先。

可是,当替补小将苏炜德出现后,两次掉杠的严重失误,丢失了原本的优势。

或许有人不理解3.2分的成绩领先有多强,说个比较简单的例子,相当于我国足球进入了世界杯决赛场。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对方只是掉杠一次,都不会给日本可乘之机,反而是掉杠两次,让对方以微弱的差距领先。

对于国人而言,充满了无数的遗憾,却大大增加了日本的士气。

在此项目上,日本队算是时隔八年后才再次登顶。

没有意外,日本队欢呼庆祝。

不过,既然是比赛,胜败就是兵家的常事,但是人们之所以揪着不放,不过是因为对方似乎并无意识到似这个结果有多严重。

作为团体,出现这样的结局,团体内的人员只能是坦然接受,即便是心有不甘。

对于其中一人的肖若腾而言,这可能是他最后一届奥运会,赛场上用了十几针的封闭针,依旧没能阻止的出血,完美完成的动作。

对于团体金牌有着强烈的渴望,却因为此举动错失,有遗憾,却只能被迫接受。

网友对于肖若腾无比心疼,所以对于他的失误也无比愤怒。

只是,这样的局面,在内网国人抨击,在外网却有了另一种的解读和局面。

国内对于苏炜德的失误有抨击,也有客观评价,但在外网基本是处于弱者,甚至是同情者的地位。

就拿日本媒体报道内容来看,苏炜德不容易,临危受命需要顶住压力,失误了却要如此被骂,日本媒体一片心疼。

相反,在国人眼中无比心疼的肖若腾在澳洲媒体中也是被消遣调侃的对象。

当时,比赛结果出来,以为金牌胜券在握,却不曾想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

他想要在赛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句号,这一刻梦破碎了,心有不甘的流下泪水。

这一幕却被澳洲媒体解读为不堪压力,甚至是不解风情。因为如果是队友失误了,身为同伴应该是安慰,而不是如此的流泪。

原来,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真的,只是在没了解到具体情况,就说出这样的话,是否有一点不负责?

苏炜德临危受命不容易,难道肖若腾就容易了?

苏炜德年轻,未来一片光明,但肖若腾已经是老将了,这还是最后一届奥运会,意义根本不一样,也不能相提并论。

试想,如果是你,你是否坦然接受?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然说明不能接受,而且并不是他一个人,还有队长张博恒亦是如此

他哭起了,媒体询问原因,他也只是说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所以遗憾吧。

看吧,就是这么善良的人,在这样的事情出来后,只是责怪自己,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再取得稍微高一点的分数,或许就是金牌了,毕竟只有0.05分的微弱差距。没有责怪苏炜德,找寻自身的原因是他释放出来的善意。

不知道那些抨击他的人到底怎么想,苏炜德还有机会,可同队伍的老将呢?谁能心疼他们?

一位网友看到这一幕,给出了这样的评判,字字诛心也字字现实。

安慰失误的人,指责错失金牌的人,还真的是讽刺。

只是,这个局面,在日本看来确实是非常的厉害:原本是无可避免的输局,结果奇迹出现。

但这个报道对于我们而言只是扎心。

人们关注苏炜德失误,只是再次翻起他的过往,也延伸出了好几个质疑:

质疑一:人们发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过往也都是在大的赛场上出现掉杠,大赛场上出现的就有6次:一次是新加波亚锦赛,一次是比利时世锦赛,一次是巴黎奥运会,每个赛场都是整齐划一的掉杠2次。

既然有了这些历史,人们就很怀疑:为什么还要使用呢?明明是心理素质或是能力不达标,怎么如此安排?

于是,不少人开始了人情社会的那一套,怀疑一定是他的后台太硬,其中一个依据是这个照片:

两个站在运动场上,和其他人对比,苏炜德看上去没有好好锻炼,胳膊上的肌肉似乎就是说明。常年锻炼的人至少线条感非常的明显,但苏看上去并非是这样。

到这里,人们心生疑虑“后台”的这个想法也越来越强烈,纷纷好奇到底谁在为他撑腰。

一些刁钻的网友将其过往失误集结成为了视频并公之于众,人们对此有了“习惯性掉杠”的印象,要知道这个印象一旦存在,就是致命的,但也是不可否认的,是否能过去还得看苏自己。

质疑二,替补队员,顾名思义是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但在后续中有人将其解读为“临危受命”,替补和临危受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他的这种情况也不算是临危受命。

对于这个情况,中国体操队给出了回应也告诉了派他上场的原因:因为临时受伤的孙炜项目和替补队员苏炜德相似,所以才会派他出战。

质疑三:过往言论扒处。言多必失这句话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身为运动员能力第一位,但他似乎觉得躺赢也不错。

曾经的言论成为了被攻击的利器,真的是不知道如何评价。

质疑四:是否家长兜底?人们凭借这个对比图,认为苏训练不到位,甚至是被“强塞”到团体中,因为不少人扒出他的父母是体育局的局长,都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在体育项目上,塞几个人似乎并不是难事。

不过,这一点并未被证明。

随着层出不穷的质疑,新华社也开始下场了,坦然发文: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新华社的这个发言很中肯,毕竟帅发言,兵再不想,也不得不听。

在笔者看来,苏炜德能力肯定是够的,只是心理素质这块确实欠缺,如果没有能力就走不到这样的赛场,心理素质这个东西怎么评价呢?还需要他个人克服。

绝对的信心来源于绝对的实力,只有他自己相信自己有绝对的实力才会最大程度克服心理素质的难关。

或许,大众并非是纠结输,而是输给了最不想听到的“奇迹”,输给了最不想输的人。

这也算是一种勉励。

奥运仍旧在继续,希望苏炜德可以吸取教训,真的强大自己的心理素质,争取获得好的成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89954.html
0
最新回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