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车险”灰产调查丨多年灰产“不举不究” 车辆安全统筹为何无人管?

央广网2024-07-31 16:04:12  82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交通运输领域,存在着一个被称为“高仿车险”的车辆安全统筹的灰色地带。车主们在理赔的边缘挣扎,业务员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一个存活了12年的灰色产业,为什么谁都不愿管?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真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历时两个月调查,推出系列报道《“高仿车险”灰产调查》。7月31日推出:多年灰产“不举不究”,车辆安全统筹为何无人管?

投保不能想当然付款容易理赔难

四川车主陈先生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他通过二手车商购买了一辆皮卡车,出于信任,也购买了对方推荐的所谓“商业险”。陈先生说:“当时我看那个链接,对方发过来的电子保单,跟正规保险一模一样。当时我就没在意,对方发了付款二维码,我就把钱打给对方了。”

然而,当车辆发生事故,那份看似正规的电子保单,却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电话和正规的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区别。但是打电话过去,怎么打都是没有的,一会儿说关机,一会儿说不存在,一会儿说是空号。”陈先生说。

这并非个案。全国各地很多购买了车辆安全统筹的车主,经历如出一辙。浙江宁波的网约车司机高师傅说:“当时我修车修了8000多元,对方说给我报2000元,我说可以,钱到现在都没给我。”

江苏泰州的货车司机张师傅也陷入了同样的理赔困境。“交强险是买的人保,当时商业险发给我的时候,我也没注意,因为正常险买习惯了,就不看了。当我出险以后,我才知道买的是河北省茗洲汽车统筹,电话打过去一直打不通。找保险员,对方说已经离开公司了。”张师傅说。

出险后理赔款迟迟不到位,甚至有太保(山西)机动车服务有限公司的业务员给出了以实物白酒代替赔偿的荒谬方案。“理赔额是12000元,给你两折的现金,剩余部分赔付实物白酒,扫码价是700元。”当车主质疑,这名业务员表示,自己是第三方公司,只有这一种补偿方案,车主爱要不要,随即挂断了电话。

某统筹公司业务终止公告(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太大意有人图便宜

车辆安全统筹乱象频出,为何总有车主买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购买了“高仿车险”的车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购买,一类是主动购买。一些推销车辆安全统筹的业务员,已经摸索出了成熟的销售“套路”,让车主们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坑。

浙江杭州某汽修工程师王师傅今年接手了多辆理赔困难的车,无一例外,买的都是安全统筹。他告诉记者,先出一份正规交强险保单打消车主顾虑是统筹业务员的惯用伎俩。“现在我碰到已经两个了。统筹公司把交强险保单先发给车主了,是PICC的,那是正规的,没有问题。第二份保单客户一般都不认识。我看到是有章的,但不是正规保险公司的章。”

王师傅提供的正规交强险保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王师傅说,到真正理赔的时候就会发现对方“做贼心虚”“漏洞百出”。“我联系负责统筹的人,一开始不接电话,怕我录音,语音打过去,对方是接的。一直拖了两个月,我们客户又打电话给对方,投诉也没用,就一个人接电话,出单的是一个人,定损的也是一个人,反正始终只有一个人,没有第二个人。”

王师傅提供的所谓统筹“保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而另一些车主被低价所吸引,主动拥抱这种看似经济实惠实则隐藏巨大猫腻的“高仿车险”。网约车司机郑师傅说:“我们的保险很贵,新车要17000元。统筹确实是便宜,一年下来甚至便宜4000元、5000元。”

李鬼李逵难分明保障保险要看清

记者调查发现,在经营交通安全统筹的行业里,存在着“李鬼冒充李逵”的现象。这些统筹公司的服务流程与正规保险公司极其相似,甚至在企业名称和统筹单上模仿保险公司,故意混淆是非、鱼目混珠。一些业务员自称是大型保险公司的业务代表,先用优惠的报价吸引车主,然后在合同中玩起了文字游戏。合同里通篇找不到“保险”二字,而用“服务”“保障”等字眼代替“保险”,让车主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

“我们是平安旗下专门做货车跟网约车业务的,服务理赔都是一样的。后续理赔可以打公司客服热线,有专门的理赔热线,如果定损,操作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自称是“平安旗下”的保险业务员的话术。她发给车主的报价表,抬头虽然是“平安汽车投保方案”,合同显示的承保方却并非“中国平安财险”,而是平安云尚合众(山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二者毫无关联。

政策逐渐偏离初衷不法企业趁机钻空

近年来,车辆安全统筹业务激增,这背后,毫无疑问存在着监管的缺失和行业的无序。十多年前,国家提出发展交通安全统筹,本意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提倡行业互助。然而十多年来,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和有力监管,这一政策逐渐偏离了初衷,被一些企业用作非法获利的工具。

车辆统筹服务公司,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一般企业设立条件,就可以成立,却不用接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这导致了资产透明度、流向合法性、赔付能力等方面的参差不齐,给车主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购买了“高仿车险”的车主们,如同被困在了一个无法逃脱的迷宫,四处碰壁,求助无门。四川车主陈先生说:“电话我打过,对方查了一下说,这个不属于保险公司,不知道是什么机构,我们管不了,不在我们的监管范围。然后我就找了当地的管理部门投诉,他们又说这是保险的事,不归我们管,我们是市场监管部门,管不了保险。就这样推来推去,不知道归谁管。”

在“高仿车险”这个看似繁荣的灰色市场中,车主们的选择、业务员们的套路、公司经营的扩张以及监管的不到位,共同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十二年的时间,使得这张网上每一个节点都变得至关重要,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87146.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