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的今天,地面空间变得日益稀缺,而城市的发展并未止步于“向上”的摩天大楼,更在“向下”的广阔天地中开辟了新的篇章。
据统计,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起步早、总量高,人均地下空间面积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街头,脚下或许正是一片繁忙的地下世界,这个“世界”是怎么开挖出来的?牢靠吗?
“挖坑”也能挖出国奖?在城市的心脏部位动手术
走进钱塘智慧城绿谷园区的东通岩土有限公司,仿佛踏入了一个深邃而神秘的地下世界。这里,一群被称为“地下工作者”的工程师们,正埋头于基坑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6月,他们的一项名为“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绿色高效技术”的项目,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殊荣。
这项荣誉,在杭州乃至全国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算得上一次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
听到“挖坑”二字,或许有人会不以为意,但在这群“地下工作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土方工程,更是一场技术与创新的较量。
东通岩土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胡琦,作为国奖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深知地下空间开发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地下空间开发,就像是在城市的心脏部位动手术,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胡琦如是说。
地下工程的开挖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毫米级
在地下工程的开挖过程中,安全与稳定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胡琦团队所研发的基坑支护技术,就像是为地下工程穿上了一层坚固的“盔甲”,而这层“盔甲”的精细程度,更是达到了毫米级。
以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工程的地下部分为例,作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重要基础配套的项目,其基坑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1万平方米,开挖深度更是从10米至19米不等,堪称“超大超深基坑”工程。
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和复杂的应力环境,胡琦团队采用了创新的“双边耦合”设计方法,通过精细的土体加固和微扰动成墙施工,成功将墙体变形控制在30毫米以内,这相当于仅仅三个手机叠放在一起的厚度。
地下空间建设高污染?开启绿色革命、95%的高回收率
基坑工程具有一个矛盾的特点,那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很重要,但“服役期”很短,具有一定的临时性。
传统的基坑支护技术多采用一次性投入,使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工程结束后,这些材料往往只能深埋地下或成为建筑垃圾。
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比例已超过40%,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胡琦团队决定从源头上进行改革,他们研发了预应力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和可回收组合钢板桩技术,将传统现浇支护结构进行了全面升级。
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施工周期,还实现了支护结构的高回收率——高达95%。
此外,装配化施工效率也提升了20%以上,相比传统施工工艺,在节能、节水、减排、工业化率等方面均实现行业突破,这一系列的绿色创新举措,无疑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让每一个“坑”变成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杭州作为全国地下空间开发的先行者之一,其经验和成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胡琦团队所研发的基坑支护技术不仅为杭州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更为全国的地下工程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20余年“地下工作者”胡琦看来,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中,如果既能克服工程建设的难度,又能避免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这就是新质生产力。
对于未来,胡琦表示:“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地下空间需求的日益增长,工程建设标准也随之提高,能否以先进的技术满足更高要求成为关键,因此我们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以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在技术提质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技术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双赢。”
在杭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挖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土方作业,而是成为了一场关于创新、绿色与未来的深刻变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8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