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 中国版“星链”, 终终终于要来了!

财经早餐2024-07-30 06:53:47  94

最近,资本市场商业航天关注度比较高,因为中国版“星链”,终于要来了!

据证券时报报道,“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将于8月5日在太原举行,届时首批卫星将以“一箭18星”的方式升空入轨,这也意味着中国版“星链”即将闪耀星空。

资料显示,“千帆星座”计划即“G60星链”计划,于2023年启动建设,包括三代卫星系统,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一期将完成发射1296颗卫星,未来将打造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的组网。

具体计划为:

星座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为到2025年底实现648颗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第二阶段到2027年,648颗星提供全球网络覆盖;第三阶段,到2030年底,实现1.5万颗星提供手机直连多业务融合服务。

据中泰证券研报,“千帆星座”由格思航天生产,垣信卫星运营,2023年12月底工厂正式投产并下线首颗商业卫星,预计今年产值7~8亿,目标年产能270颗,明年产值同比增长50%~80%。

值得一提的是,7月26日晚间,格思航天官微透露,千帆星座I-2批次卫星已顺利完成出厂专项评审。

卫星互联网和5G的区别?

可能有部分财友会感到疑惑,现在的手机这些,不是已经有4G&5G了吗,为啥还需要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

据光大证券研报,如果用户需要通过卫星互联网访问一个网站,数据的传输过程是:数据中心->核心网->地面站->发射到地面站上空的通信卫星->星间传输->到达用户上空的通信卫星->接收终端(接收天线可装在车/飞机/轮船上)->wifi信号到手机。

5G的通信过程是这样的:数据中心->核心汇聚接入->基站AAU->手机。

光大证券表示,目前我国地面通信系统已非常发达,约30%的面积有地面基站信号,但还有70%的面积,例如海洋、部分高原、无人区都没有信号。在地面5G网络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飞机上或者远洋舰艇上,卫星就可以提供经济可靠的网络服务,将网络延伸到地面网络无法到达的地方。卫星通信优势在太空、海洋、沙漠等偏远地区,与地面通信网络(2/3/4/5G)形成互补。

低轨卫星先占先得,占频保轨迫在眉睫

为什么咱们要搞中国版星链?除了上述提及的外,还有一重大原因:低轨卫星先占先得,卫星发射时间紧迫,当前商业航天竞争正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具有排他性和时效性,卫星星座建设存在明显的“先发优势”,具体来看:

1)轨道和频谱资源的排他性:地球静止轨道GEO只有一条,各国之间需要公平协商分配,而其他轨道(低轨道LEO、中轨道MEO)则需要各国按照“先登先占”的原则进行协调分配。

根据赛迪数据,地球近地轨道可以容纳的卫星数量为6万颗,而仅考虑美国SpaceX推出的Starlink低轨星座已制定3期发射计划,其发射规模达4.2万颗卫星,截至2024年1月15日,SpaceX星链发射卫星总数已达到5739颗,同时,亚马逊的Kuiper、英国OneWeb等均规划了千颗级别的发射量。中泰证券预计到2029年,在地球近地轨道部署的卫星约5.7万颗,轨位空间十分紧缺,低轨卫星主要采用的Ku、Ka频段也将十分拥挤。

2)时效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运营商须在第一颗卫星投入使用的监管期结束后的2年内发射10%的卫星,5年内发射50%,7年内全部部署完成,若未按时达到要求则被视为放弃相应的资源所有权。

中泰证券表示,由于卫星轨道资源稀缺,遵循“先发先得”的原则,占频保轨迫在眉睫!

从全球角度看,目前美国2016-2023年轨道发射次数以及入轨次数都几乎是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紧跟其后。

此外,据东方证券研报,目前各国已开启低轨卫星竞赛,近年来国内外多家企业提出卫星互联网计划,国外的企业主要有OneWeb、SpaceX、Telesat等;而国内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包括GW星座、G60星链、银河Galaxy等,发展后势强劲。

政策层面,国内相关产业政策频频出台,为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2023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将会推动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促进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系列产品以及卫星应用场景发展。

2024年1月,成都关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颁布了相关专项政策,加快空间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地面站网配套、加快卫星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4年3月,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产业链万亿级市场

据中泰证券研报,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含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卫星应用等多个环节。

从全球市场来看,近五年地面设备和卫星服务两个环节的价值占比之和均超过90%,且地面设备占比有提升的趋势,在2019年超过卫星服务后便成为了产业链中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

据中泰证券研报数据,据我国现有规划,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市场空间可达8313亿元,带动6.06万亿的地面设备市场和4.99万亿的卫星服务市场。

具体到产业链细分来看:

1、卫星制造:火箭回收技术突破,新发射工位正式竣工。

我国央企与民企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与制造领域:1)央企方面,GW+G60计划联袂推出;2)民企方面,2024年6月银河航天卫星互联网项目出海泰国。根据我国2023-2025年卫星部署计划测算,我国卫星制造市场需求预计超过2300颗。

2、卫星发射:火箭回收技术突破,新发射工位正式竣工。

1)发射次数方面,我国2023年航天发射达67次,刷新2022年64次的原纪录;2)技术方面,今年6月23日,我国火箭回收技术实现突破,单次发射成本降低;3)发射端方面,今年6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海南商业发射场形成双工位发射能力,为2024年下半年发射任务奠基。

3、卫星应用:手机直连卫星加速建设,应用领域落地开花。

首先是,手机直连,实现地面与卫星网络双重通信,从而提升便捷性与用户体验。

其次,低空飞行领域预计2035年中国低空通信至少需要500颗低轨卫星。

据Starlink发布的信息,中国区至少需要约500颗低轨卫星才能满足2035年中国区低空飞行器群的实时通信需求,推测该低轨星座的整体规模预计达2万颗卫星,建设成本约需1万亿元。

再一个,应急领域通信的经济效益高于日常通信场景。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8021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