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门阀出场! 西晋开国初期最强大的家族本应是他

高旭评历史2024-07-25 13:31:48  160

接上篇:西晋门阀篇(1),开国功勋被污通敌背后的指使人是谁?石勒为何会有大批汉人谋士相助?,真正的门阀出场了。

颍川荀氏:

荀顗是太尉荀彧第六子。

因荀彧的缘故,荀顗先后为姐夫陈群、司马懿赏识(宣帝辅政,见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

进入内廷,历任散骑侍郎、侍中。

侍中之前介绍过,曹魏时侍中取代宦官,为了抑制尚书台,侍中开始负责“省尚书事”,侍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司马懿、曹爽执政都要加衔“侍中”。

荀顗是较早进入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1、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时,荀顗保住了司马氏心腹傅嘏。

2、参与讨伐毌丘俭。

3、司马昭征讨诸葛诞,荀顗又留守京师。

等另一巨头颍川陈氏的陈泰死后,荀顗代替其出任尚书仆射,兼管吏部,手握人事重权!

颍川陈氏:

陈骞是司徒陈矫之子,和荀顗不同,陈骞走的是从军路线。

当时姜维多次从陇右进军,曹魏在凉州除了邓艾、司马望之外,另一重臣就是征蜀将军陈骞(蜀寇陇右,以尚书持节行征蜀将军,破贼而还)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于寿春发动叛乱,陈骞任安东将军出兵讨伐诸葛诞。灭诸葛诞后,司马昭将监督淮南的大权交予陈骞,当时都督扬州的正是上篇的主角石苞(拜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

之后,陈骞又转任都督豫州诸军事、江南诸军事及荆州诸军事,都督扬州诸军事、除幽州外,几乎遍历了整个曹魏战区!

名副其实的军界大佬!

随后以武入朝,兼侍中,大将军。

当时朝廷评议,陈骞的智计是最出色的,贾充等人也自愧不如(陈)骞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与贾充、石苞、裴秀等俱为心膂,而骞智度过之,充等亦自以为不及也)

陈郡何氏:

何曾是曹魏太仆何夔之子。

早年的何曾那可是曹魏的大忠臣,司马懿伐辽东前,何曾还向曹叡上疏请求派遣监军或副将同行,监视司马懿。

但在曹爽和司马懿的博弈日益激烈时,何曾反而将筹码压在司马懿身上。司马懿以病为由不涉朝政,何曾保持同步,称病引退。曹爽被杀后,他马上出来担任司隶校尉,为司马懿谋划废黜魏帝(时曹爽专权,宣帝称疾,曾亦谢病。爽诛,乃起视事,魏帝之废也,曾预其谋焉)

司马氏在洛阳的根基稳固后,担任司隶校尉多年的何曾又外放出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

咸熙元年(264)三月,何曾受命担任司徒,与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同列三公。

按照礼数,三公并无拜见相国之礼。何曾偏偏选择了下拜,相王尊重,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

王祥看不上他: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最后同样选择下拜的荀顗也入了太庙,唯有作揖的王祥被踢出了序列。

琅琊王氏虽然没有在西晋开国站上顶流,但别急,到了东晋才是琅琊王氏大展拳脚的时候。

平阳贾氏:

贾充,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

平阳贾氏虽然没有颍川荀氏、琅琊王氏名气那么响亮,但也是地方豪族(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

他们家只是落魄而已,家传还是很深的,贾逵爷爷曾给贾逵口授了兵法数万言!(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口授兵法数万言)

开玩笑,那个时代,能看的上书,同时能辈出数万字的人是什么样的家传!

当然论级别,贾逵的确不如何夔、陈骞,到死也只是个豫州刺史。

但在这个岗位上,贾逵干出了名声!

帝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

豫州吏民追思之,为刻石立祠

以至淮南第一叛的王凌被司马懿逮捕后对着贾逵的祠堂嚷嚷自己是忠臣。

最忠心的曹魏大臣,到了贾充这竟然投靠了司马氏!

其实曹魏对贾充并不薄,贾充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汲郡屯田地区主管)

干的还相当不错(事皆施用)

但在司马懿诛杀曹爽后,贾充没有任何犹豫,投靠了司马师,成为了司马氏的绝对心腹。

来列举下贾充为司马氏立下的汗马功劳:

1、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回洛阳接掌权力,是贾充在许昌帮其监诸军事。

2、淮南三叛时,又是贾充敢冒风险亲自去试探的诸葛诞。

3、平叛结束后,司马昭自己先回洛阳,还是留的贾充殿后收尾。

4、再后来贾充转任中护军,随后交出了震惊天下的投名状,在曹髦冲出皇宫,众人拒收无措时,是贾充一声大喝: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成济才敢于上前刺杀曹髦。

摸着贾充靠着曹髦的鲜血进封安阳乡侯,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5、钟会在成都谋反,司马昭依然放心让贾充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到汉中驻守。

6、在皇位争夺战中,贾充力挺司马炎(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总之,司马昭篡位、司马炎登基的几乎所有关键环节贾充全都担当了重要角色,是司马氏最为倚重和信赖的重臣。

更关键的是贾充还是个全面手,法律、屯田、禁军、谋士、军事一把手全都做过,人脉极其广泛,和谁很像?

司马懿。

这样一个权倾天下的人,自然会搅动和影响西晋初期的很多大事:

1、侍中任恺、中书令庾纯与贾充的党争;

2、司马炎和司马攸之间的暗斗;

3、西晋迟迟没有发动灭吴的原因。

后面还会细说。

河东裴氏:

裴秀的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分别在东汉和曹魏官至尚书令。

裴家在汉、魏两朝都是权力核心的尚书令级别,而河东裴氏最牛的地方在于,两晋南北这么乱的时代,人家依然维持家门威名不堕,后来到隋唐的时候裴家走向巅峰,有唐一代出了宰相17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裴秀最初是度辽将军毌丘俭推荐给大将军曹爽,曹爽被杀后,裴秀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

不久就复出担任廷尉正,之后司马昭的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

在皇位争夺战中,裴秀同样力挺了司马炎,他对司马昭说: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

太原王氏:

王沈是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之孙,魏东郡太守王机之子,魏司空王昶之侄。

王沈少年失去父母,为堂叔司空王昶所收养,同样为大将军曹爽征召为掾属,后迁升至中书门下侍郎。

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因为王沈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职。后来又被起用治书侍御史,转为秘书监。

魏帝曹髦喜欢文学,多次请王沈及裴秀到东堂一起讲解谈论学问,切磋文章,称呼王沈文籍先生,裴秀儒林文人。

曹髦真心相待,王沈又是怎么回报的?

甘露五年,曹髦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准备出宫诛杀司马昭,出发前召见王沈、王经、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结果王沈、王业转头就出宫通知司马昭,唯有王经不去。

曹髦被弑后,王经被杀,王沈却因此立功,被封为安平侯,食邑二千户。

有了这个投名状,王沈很快获得升迁,出任监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后迁为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

西晋开国后,王沈已经跃居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领城外诸军事。

颍川荀氏:

荀勖是汉司空荀爽曾孙,荀彧侄孙,魏太傅钟繇之堂外孙。

因为有曹魏最强的两大家族(颍川荀氏、颍川钟氏)背书,荀勖才敢于以曹爽故吏的身份前去吊丧,当时人畏惧司马昭的铁腕,无一人敢去,荀勖带头后,众人才随其后前往(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

司马昭还不敢对他怎么样,由此可见荀氏的地位有多么超然!

荀勖后进入大将军府为司马昭参谋军事,正赶上钟会伐蜀。

荀勖提醒司马昭:钟会虽然受了您的恩惠,但此人不能看作是得恩而思义的人,应该早作戒备(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同时推荐卫瓘为监军,平蜀后果然发生钟会叛乱,有赖于卫瓘才得以平息。

钟会之乱被平定后,荀勖迁侍中,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之事。

泰山羊氏:

羊祜是汉南阳太守羊续之孙,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

羊祜是开国功勋里,与司马氏关系最亲密之人,他的姐姐羊徽瑜嫁与司马师为妻。

羊祜本人则娶了夏侯霸的女儿。

脚踏两条船,左右逢源,编制强大的人脉网络,这才是门阀屹立不倒的关键原因。

司马懿与曹爽激斗,羊祜判断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劝好友王沈不要去曹爽那上班(沈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

曹爽当时占尽优势,羊祜能提前判断结果,智谋果然过人。

夏侯霸投降蜀国,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

不久,羊祜的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其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

然而可以配享武庙的羊祜后来为啥名声不显呢?

害怕钟会(钟会有宠而忌,祜亦惮之)

钟会虽然自称算无遗策,但为人好忌妒贤能,大名士嵇康就因冷遇钟会,被其其陷害杀死(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一生谨慎的羊祜自然不愿冒这个风险,直到钟会被诛,羊祜才出任任相国(司马昭自大将军进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

随后又担任中领军,统领禁军,兼管内外政事。

西晋开国后,司马炎升其为车骑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全力筹备灭吴计划。

介绍完这几大门阀后,说两个结论:

1、门阀要保持地位,必须以利益为重。

进太庙的大部分人之前都是曹魏的故吏,但在司马氏得势后,马上转投司马氏阵营。

他们错了吗?谈不上错。一切都是利益使然。好不容易熬过东汉的乱世,保持了门阀地位,为了家族的未来,有必要去做那个忠臣吗?

2、顶级家族的一盛一衰。

颍川荀氏在名单中独占两人,无疑是西晋时的顶流。

颍川钟氏本能与之抗衡,成东汉后期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并肩的局面。

因为钟会的份量实在太重。

钟会被诛后,羊祜、荀勖、裴秀三人共同顶替了原来钟会的岗位,共掌机密(钟会有宠而忌,祜亦惮之。及会诛,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钟会造反说的那句: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也确实也有着他的底气。

钟会的失败也警醒了所有门阀,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出手,后来王导兄弟称霸朝廷,也没有废了皇帝,就是明证。

此外,注意一说的是、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同年,司马炎就代魏称帝,短时间里,司马炎不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所能依赖的只能是父亲留下的老臣们。

配享太庙的的名单里,无论是宗室方面的司马孚、司马望,还是功臣中的贾充、裴秀、羊祜,几乎都是司马炎的长辈,他所能运用资源相当有限,这也导致灭吴这一国策在众人的反对下,迟迟推进不了。

对这些老臣尤其是贾充、裴秀、荀勖、王沈,他是有想法的。

这从后来封异姓功臣为公爵的序列就可以窥视一二:

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钜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郎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

司马炎出人意料地把寒门出身的石苞列在第一位,另一位军界大佬,在司马昭后期淡出决策核心的陈骞列在第二位,排位在贾充、裴秀诸人之前,这一排列顺序无疑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其中透露出的讯息耐人寻味。

打压是一方面,组建自己的班子才是根本之道,弘农杨氏重回中央就是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事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447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