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费创办40周年,如今,昆山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四,因“昆山之路”轰动全国,在中国开发区中具有独特的昆山印记。过去40年,昆山开发区做了什么?蓬勃的经济给当地带来了什么?记者蹲点开发区,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从人居环境、创新创业环境、营商环境等不同方面,解读昆山样本。
央广网苏州7月26日消息(记者王姝姝)位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昆山开发区”)的瑾晖实验小学即将成立满1年。要说这所学校有何不同,那便是无处不在的“科创”元素。去年9月,钱七虎院士亲自揭牌,并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全部用来设立“瑾晖”慈善基金。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科技创新”,努力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和追求的有志少年。无疑与昆山开发区的特质不谋而合。
40年来,昆山人似乎把“创新”二字似乎刻在了基因里,并且把它与开发区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这次,记者将视角对准昆山开发区的创新环境,探究其何以创新,创新何为。
昆山开发区(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创新“动能”,新兴产业引爆热潮
在工业园区内,年轻的研发人员递了杯美式咖啡给行业大佬,为一场严肃交流打开了友好而轻松的开端;在开放绿地上,一顶顶帐篷前飘出了手冲的香气,治愈感与满足感萦绕身侧;街区商圈里,品美食、看电影的情侣点上拿铁、摩卡等,享受生活的味道。
咖啡在昆山开发区很“火”。这种“火热”缘起一个庞大产业的兴起,并辐射到了整座城的调性。从传统工业到“千亿咖啡”产业,从重工到“轻产”,这步转型让人始料未及。随着星巴克、瑞幸、亿政咖啡、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产、瑞士苏可菲纳等30余家咖啡头部企业的落地发展,昆山开发区在起步后迅速占领高地,势如破竹。如今,昆山囊括了全国60%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60%以上的生豆进口量,也就是说,全国每做出3杯咖啡,就有近2杯的咖啡豆来自昆山。
昆山咖啡产业创意中心(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你是不是想问,昆山开发区为什么会发展千亿级咖啡产业?”位于昆山开发区内的昆山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邵志强风风火火地赶来,刚坐定他就“抛出”了大家最关心的答案。
“因为我们需要改革和创新。”
从农业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迅猛发展30年。生产力是会迭代的,开发区也需要新的产业、新的动能、新的发展,咖啡产业是一次提前谋划,是用来解决未来发展新动能的“破局”。
但是昆山不种植咖啡豆,凭什么做咖啡产业?
“我们还‘拿盆’喝过咖啡呢。”邵志强笑着介绍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开端,80年代,一次招待外宾,那时候昆山人不熟悉咖啡,以为汤汤水水的,应该和酸梅汤差不多,于是用盆装着,用碗舀着喝。开端虽有点小“误会”,好在昆山与咖啡的缘分相当深厚。
“以前发展电子信息业,领导带队拆电脑。现在我们同样如此。”邵志强表示,加深认识,才能更好推动产业发展。能下出“先手棋”,开发区不仅拥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也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有意愿、有能力与大城市在竞争中合作。最重要的是,它把解决困难的路径化作新的优势,不断完善政策性研发、产业性研发,以及对人才的“研发”。
“昆山是外向型经济,我们‘开发区人’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传帮带’,传承‘昆山之路’的精神,所有人为这个城市服务的理念和想法都是一致的。”
选择咖啡赛道的背后,其实还有一点很打动人,就是昆山开发区对于机遇的把握。
“一定要抓住机会,这就是一种‘昆山之路’的精神。”邵志强匆匆喝完最后一口咖啡,跟记者打了声招呼就“冲”进了下一个接待工作。“见谅,接待要来不及了。每次接待交流都是个机会,万一再聊出个合作呢?”
昆曲人偶与昆山咖啡(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创新创业,科研蓄能新增赛道
若提到创新创业方面的优秀代表,不少人都会提到一家企业——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陶能源”)。
这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衔创办,具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建设了国内第一条固态电池产线,进入2024全球独角兽榜,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领跑者。
清陶能源(央广网发 昆山开发区供图)
透过这家企业,不仅能看到昆山开发区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还能感受到当地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释放的强烈信号。
2015的清华大学“昆山周”活动上,南策文院士团队被昆山优势与政策吸引,次年他带着学生冯玉川、李峥等人落户昆山开发区。
“电池行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只有拥有超越同行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站稳脚跟,避免陷入混乱的竞争关系中。”这是清陶能源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峥进入电池行业时就深刻感受到的,“成果转化要成功,光有好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创新环境、产业资源支持、企业成长的土壤。”
昆山开发区也是同样的认知。
2018年,清陶能源建成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的生产线;同年,团队在昆山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大会上获评首批昆山市“头雁人才”,拿下1亿元项目资助。昆山,开了“1亿元资助人才项目”的先河。
企业家要看得更远一点,科学家要跟市场更近一点,齐心协力,积极推动技术人才成果的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共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昆山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这是当时这场大会的初心,昆山开发区的创新创业之路踏实而坚定。
近年来,昆山开发区也在本土自我资源中不断孵化企业,包括留学人员创业园。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市级以上孵化载体62家,其中孵化器22家、众创空间39家、加速器1家,孵化面积超50万平方米。载体获得国家级认定5家、省级认定27家。
相关部门出台《昆山开发区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敢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孵化载体场地改造、平台建设、提档升级和绩效考核给予奖励,先后引入南大科技园、清控科创、秦创原、中孵等一批知名运营机构,高水平建设科创载体,持续提高孵化能级。
江苏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创新既要取科研所长,也要发挥企业家对于市场的敏感性。
为此,昆山开发区相关部门特意组织了“企业家游学”。科技局等部门走访了一批批优秀企业,组织本地企业家们前往苏州、江苏以及省外地区走访学习,了解别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
创新机制,细思敢为多走一步
昆山的创新浓度并不只体现在经济产业上,一些创新机制同样“成色十足”。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行业工会联合会的主席裴玺来自昆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综合保税区中队。
物流行业、工会、交警,几个词透过这个组织,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可能大家对工会的印象主要是关心职工。与之前的行政单位担任工会牵头人不同,我们作为职能部门,保障交通安全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与物流司机的工作息息相关。如果他们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协调相关单位共同解决。”
2022年6月份,当裴玺第一次接到这个任务时,有些疑惑,平时的工作已经挺忙了。“工会没有执法权,解决问题需要向职能部门反映。我们接手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能更好地服务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这项机制的创新的意义。”想通这件事的裴玺充满干劲,“自从我们接手联合会后,便计划扩大工会职能。”
在给综保区的一家大型物流公司司机做培训时,裴玺在意见本上发现有司机提出某条路口因为护栏长度较长,出现大货车掉头不畅的困扰。拆除一段护栏听着简单,却也是涉及多个部门的,于是裴玺联系对接了交通和规建等多个部门。“辖区内许多工厂都是卡车运输,我们很重视。”裴玺说。
不多久司机们惊喜发现,写在意见簿上的问题,工会真的解决了。“围栏长掉头不畅、红绿灯时间设置短一次能过的车不多,我们自己多打两把方向、多等一会其实也能解决。”司机老李表示,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不便”,平时他和同事们不会特意讨论,或是跟公司、交警去提意见,但是有了工会这个连接点,什么事情都可以说,而且工会也有能力推动问题解决,大伙确实高兴。
“这是昆山模式的一种,很少有这样的模式。”走南闯北的司机们为工会的创新竖起了大拇指。
工会解决洽兴包装员工上下班难停车等问题(央广网发 昆山开发区供图)
体制机制的创新改变释放出活力,其中记者对昆山开发区印象更深刻的还是“在实践中做深做实”而多走的一步。
近年来AED逐渐被大家熟知,这种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供普通人使用,抢救因室颤等导致心搏骤停的市民。不少城市致力于推广AED全覆盖。
“我们做了电子AED地图,可以通过我们当地的App点击查询导航。”开发区社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普及的意义在于会使用,近年来,我们陆续培训周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培训了1000多人。点位周围的行政人员和服务人员都需要培训。不能仅将AED放在那里,不会使用有什么用呢?目前这种模式我们也在推广中。”
昆山开发区部分公共场所内投放使用AED(央广网记者 王姝姝 摄)
一座城市的创新基于更好、更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大计划、大变化必然反映在最小的行动上,最终服务于人。“昆山之路”从来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而是观大势、敢筹谋、行难路,以创新之态步步破局。
链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以人观城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