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波澜起伏的背景下,不管是富人还是中产,在思考如何让资产增值的同时,关于如何维护资产的安全性的讨论无日无之。其中就有不少内地居民选择前往香港购买保险,甚至将其作为他们的主要资产配置手段。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文丨财经观察站
作者丨嘉明
滑铁卢后迎“重光之年”
在2020年到2022年,由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封闭关口,内地客户无法亲身前往香港签字开户,导致这方面的业务量暴跌,甚至近乎于零(因为根据香港相关法规,开办香港银行户口以及购买香港保险,绝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本人亲自到场)。数据表明,2020年至2022年,香港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费断崖式下跌,分别只有68亿港元、7亿港元、21亿港元。对比2016年至2019年,则分别是727亿港元、508亿港元、476亿港元、434亿港元,封关对香港保险业的打击近乎是毁灭性的。
但这些似乎也没有影响香港保险的业务量。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数据,近十几年来,内地居民前往香港购买保险的人数和金额确实呈现惊人的上升趋势。尽管疫情期间受到了短暂的影响,但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有一对香港本地朋友,夫妻俩都在香港的保诚保险公司工作,业绩良好,早就是MDRT(百万圆桌会议)成员。作为业内人士,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自他们2014年从业以来,香港保险业务的增长量是巨大的,不管是客户数量还是保单金额总体上是递增的,而其中增长的部分则以内地客户的贡献为主。
若以2020至2023封关为界,可将内地投资者赴港投保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实早在疫情前的十数年间,内地赴港投保已蔚然成风,保费金额连年攀升。至2016年录得727亿港元的顶峰。2016年后,由于内地趋于严格的外汇管治,境内资金外流得到严格限制,赴港投保的保费总额较2016逐年下滑,但也维持在400-500亿港元的高位。
这些内地投资者用实际行动表明,香港保险是“真香”的。
2023年以来,那些裹足了三年的内地客户,手持现金,涌入香港,多如过“香江”之鲫,香港保险业务再次迎来了巅峰。这对夫妻向笔者坦言,2023是他们从业十几年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当然,也是佣金拿到最多的一年)。根据香港保监局的披露,2023年全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新造保费规模约590亿港元,仅次于2016年727亿港元的纪录。2023年成为了香港保险业重光之年。
购买力的背后
但报复性的需求释放并没有持续太久,到2023年底以及今年以来,业务量逐步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这对夫妻认为,港险内地客户在2024的业绩规模虽不及去年590亿的高峰,但维持400亿至500亿的水平难度不大。
总的来看,港险的内地客户仍然呈上升趋势。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的需求依然强劲。
是什么原因让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趋之若鹜呢?对比下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更高的收益率和丰富的险种。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客户在购买时所关注度的,当然离不开收益问题。香港保险之所以有更高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预期收益率明显高于内地。港险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往往分红率不俗,有的产品甚至能达到年均5%以上的回报率,7%甚至8%收益率的产品更非凤毛麟角。相比之下,内地的存款产品利率、保险产品利率经历多次调降,收益率基本都在3%以下。
因此部分内地客户选择赴港购买保险,更高的分红收益率往往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因素。这主要得益于香港保险公司在投资策略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内地保险公司因为监管政策较为保守,其投资额度、投资领域受限较多,而香港保险公司则几乎可以进行全行业以及更广泛的全球投资,这让港险公司抓住更多的全球市场机会,从而实现更高的收益。
除此以外,香港保险公司在运作模式上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例如,香港的储蓄型保险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终身寿险、年金险、投资连接险等,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而内地保险公司则相对保守,产品创新和灵活性大打折扣,难以提供同样丰富的选择。
严格的监管。在收益给付与出险偿付方面,香港保险产品通常具备更高的资金安全性,这与其严格的监管制度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香港保险市场受香港保险业监管局(IA)严格监管,确保保险公司的资金充足率和偿付能力。对于希望保障资产安全的内地居民来说,香港保险无疑是一个理想选择。
香港保险公司通常会设立独立的客户资金账户,确保客户资金(即保费)与公司运营资金分离,避免客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相比之下,内地保险公司在某些方面则可能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风险相对较大。内地保险公司就曾爆出过挪用客户保费对保险公司进行增资的丑闻。
自由的金融体系。基于金融秩序和国家安全的考量,内地的外汇管制政策较为严格,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则可以实现任何货币之间无限额无审查的自由兑换与支付。而通过购买香港保险,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资产转移和分散,规避内地外汇管制带来的资产流动性限制。购买香港保险可以令高净值人群实现资产的国际化配置,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
较高的服务水平。香港保险公司通常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甚至有不少像保诚、友邦这样的跨国企业、百年老店。确保香港的保险代理人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咨询和理财规划服务。多条行业红线严格约束着港险代理人从业者,而内地的保险代理人则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提供同样高水平的服务。内地的保险经纪人为了争取成交机会,返还佣金等恶意竞争早已成为行业内司空见惯的操作,而港险代理人返还佣金则几乎闻所未闻。
谨记盲目闭眼买买买
尽管香港保险在以上方面表现优异,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绕不过的外汇管治。内地的外汇管制政策严格,配置港险产品确实可以实现资产国际化配置。然而,若以境内资产购买香港保险,始终涉及资金转移和兑换的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资金来源证明,资金出境的申报就过不了关。有不少客户则通过虚构或以虚高的价格开展跨境贸易的方式实现资金转移,甚至通过非法渠道转移内地资金,这都涉及法律风险。
一言以蔽之,内地居民若购买香港保险,在支付保费和领取分红及赔付时,均绕不开资金出入境的审查,购买者需要严格遵守内地的外汇管理规定,否则可能会面临资金被冻结或被处罚的风险,严重的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汇率波动风险。香港保险的保费和赔付通常以港币或美元计价,内地居民需承担一定的汇率波动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影响保费成本和赔付金额。例如,若人民币兑美元或港币贬值,内地居民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同样金额的保费,而在领取赔付时,若人民币升值,实际获得的人民币金额也可能减少。
或有法律纠纷的成本。尽管香港保险公司受到严格监管,但一旦出现纠纷,内地居民可能面临跨境维权的困难。法律程序复杂且成本高昂,需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例如,若发生保险合同纠纷,内地居民可能需要前往香港进行法律诉讼,而香港的法律体系承袭英国,仍以普通法(common law)为主,对内地的居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一旦出现法律纠纷,不仅耗时耗力,且需要承担较高的诉讼费用。
信息不对称。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市场和产品了解有限,容易陷入信息黑洞。购买前若未充分了解相关产品和条款,就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例如,香港一些储蓄类保险产品收益率固然高挺,但锁定期限非常长,一般要持有10年以上,在有紧急资金需求时,若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前提早提取分红或者退保都会面临较高的收益损失。
更有甚者,如要达到6%以上的预期收益率,部分产品甚至需要投保时间长达40年,这在部分内地投资者眼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高佣金利益驱使下,部分保险代理往往只对投资者进行高收益方面的宣传,对中途退保损失率高等风险则很少提及。客户在投保前,应要擦亮双眼,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
医疗网络和服务。对于医疗保险产品,香港的医疗网络和服务可能与内地不同。虽然香港的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较高,但内地居民在香港就医可能面临语言沟通、医疗费用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一些香港的医疗保险产品在内地的覆盖范围有限,内地居民在选择时需要特别注意。
总的来看,香港保险的确在收益率、资产保值及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但购买时需谨慎考虑外汇管制、汇率风险、时间期限、法律保障等问题。对于有相关需求的内地居民,最好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