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出局”,合创汽车或许只剩一步之遥。
纵观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被视为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领域,从初期补贴式的野蛮发展,再到优胜劣汰的竞争追逐,时至今日,市场格局已愈发的泾渭分明。尤其是就造车新势力们来讲,依旧坚挺者屈指可数。
虽然“造车”这一杯美羹仍引人注目,但现实的残酷已然给予了后来者严重的警告。无论是自信高调的恒大,还是曾宣称获得百亿融资的威马,等等,看似挺过了危机的洪流,却最终沉寂于时间的尘埃当中。
没钱别造车,这是一位又一位入局者对外界的忠告与规劝。也正如现实所讲述的,衡量新势力品牌能否存活的关键要素,便是在于“金钱”二字,当它们陷入了金钱的危机,也便意味着它们正处于悬崖边摇摆不定。
2024年,淘汰赛仍在继续。就在不久前,据相关媒体报道,合创汽车被员工拉横幅维权,横幅内字样为“合创汽车不退离职员工跟投款”、“求广汽保护员工,合创汽车还我血汗钱”和“求珠江投管保护员工,还我血汗钱”。
这是合创汽车“员工持股计划”的反噬。据悉,在2018-2021年间,合创累计强制跟投人员达50余人,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彼时承诺的员工离职时可退投资款,如今或因资金链问题无法返还。
令人唏嘘的是,不论是相比如“蔚小理”之流,又或者是传统车企在转型大势下积极布局的各类品牌,对于当下诸多消费者而言,这一早在2018年由广汽集团和蔚来汽车打造的合资之作,其名头甚至可以说是不曾耳闻。
纵然彼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缓慢脱离补贴政策的大行其道,但市场格局依旧纷乱错杂,作为一家背靠传统车企巨头(广汽集团)与新势力中佼佼者(蔚来汽车)的品牌,合创汽车一度被外界所看好。
迄今超6年的光景,它却是从不温不火转向了慢性死亡。
在去年底,(原)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调任合创汽车总裁,这一调动被外界视为广汽方面不放弃并且试图提振合创汽车所作出的努力,只是从实际来看,半载余的光阴,似是徒劳无功。
【同床异梦】
回首2017年底,广汽集团与蔚来汽车举办新闻发布会,双方将合作创办一家新能源公司,即“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现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一时之间,业内哗然。
从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这类合作其实并不少见。相比传统车企在汽车产业内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积累,新势力固然无需担忧转型的效率,但在技术、渠道等多个方面势必有所不及。
在与广汽集团达成合作前,蔚来已先后与江淮、长安确定了合作关系,无疑,这种“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的合作模式,足以让合作双方各取所需,从而实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抢占先机的目的。
只不过,熙熙攘攘,皆是“利”字当头。倘若没有了利益的纠葛牵扯,所谓的合资合作最终只能沦落为一个笑话。
相比于由合作项目可以获得的利益,蔚来汽车深知只有自己做大做强才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关键,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于保证自身流动资金的充足稳定、保证自身运营的有序,而非任由合作项目牵扯精力。
如此一来,基于2019年的资金链危机,又伴随着ES8、ES6等车型接连推出,蔚来汽车愈发没有财力与精力去顾及“广汽蔚来”这家新创公司;另外一边,2018年在美国纽交所的成功上市、2020年拿下合肥政府的投资,更是让该品牌有充分的底气去单打独斗。
与此同时,广汽集团也发掘出了自身的潜力——广汽埃安。出色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瞩目,可观的业绩表现被集团给予厚望,在上述背景下,广汽埃安迅速独立并更名为埃安新能源,成为集团布局新能源的核心品牌。
如此一来,以促进合作双方新能源布局为初衷的广汽蔚来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加上这家企业最初就因蔚来方拖延缴纳“3,000万注册资金”而迟滞了发展节奏,最终在2020年初首款产品诞生后,市场颓势相当明显。
一方面,在于有着“换壳Aion LX”称呼的“合创007”,相对前者偏高的售价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广汽蔚来最初规划的年销目标为1.5万辆,在新车上市后则调整为0.5-1.0万辆,最终实际销量不到0.1万辆,与目标值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另一方面是长安蔚来的变更,蔚来并未跟随长安同步增资,彼时蔚来所持股比从50%下降至4.62%;这一举止被外界解读为蔚来对合资产业不再重视,结合广汽蔚来的低迷,其前景或无需多言。
不仅事实予以明证,企业的业绩表现也的确是一个合格且合理的借口。时至2021年初,伴随着创始人廖兵的离场,广东珠投智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珠投)入股成为大股东,蔚来股比降至不到5%;
或为规避蔚来汽车,也有着以“用户共创”打造品牌特色的意味,同年4月,广汽蔚来更名为合创智慧科技,次月再度更名为合创汽车科技;后至2022年8月,蔚来彻底退出,相关股权由一家新晋公司接手。
诚然,对于“母不疼,父不爱”的合创汽车而言,广东珠投的到来可谓是一针强心剂,既有资金方面的注入,也有在营销等方面的更多合作伙伴(比如EDG),不过归根结底,产品力才是品牌功成的保障。
据了解,2022-2023年,合创汽车年累计销量在2万辆左右徘徊;2024年上半年,品牌累计销量保持跌势,有数据披露称不到0.4万辆。而目前,主流新能源品牌月销已处于2万辆的水准,“年”不及“月”,已然证明了合创难活的事实。
《合创汽车画虎不成,张跃赛难为无米炊(下)》将在近期发布,敬请期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