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被清朝封禁的私人笔记

郑青春谈天地2024-07-27 12:10:00  130

你看没看过五杂俎?里面好玩的段子实在太多了!今天就来聊聊这部清朝时期的禁书!

明清小说有个毛病,就是杂而不精,用现代话说就是贪多嚼不烂,作者一旦放飞自我,云天雾地,五花八门,什么都写,不加考究也不去验证,实在解释不清就往妖魔鬼怪上扯,所以这是明清多鬼怪小说的一个原因,说到根上其实就是写的太杂了。

比如说谢肇淛,明朝万历年间人,跟徐霞客一样,喜欢到处旅游,玩够了就写书,著有一本五杂俎,里面真是三教九流,天上地下,就没有他不涉及的东西。从科学上来说,他的很多看法当然是不对的,但这不妨碍人家自由放飞.谢肇淛曾去塞外逛过,对当时的女真,也就是后来满清,发表了很多宏论,当然是如何以夷制夷方面的,所以这也导致五杂俎被清朝封禁,列为了禁书。

五杂俎共有十六卷,琴棋书画,虫鸟花鱼无不涉及,乱糟糟什么都有,其中物部主要讲述各地风土人情,很多东西令人大开眼界。比如他认为龙这个神兽,性最淫,遇到什么干什么,跟牛交生下来麒麟,跟猪交就生下来大象。(大象说:我去你妹的!)

当然也跟人交,说是岭南有人利用这点来祈雨,找一个少女立于空中,很快就把龙召来了。按他这意思,广东雨水多原来是掌握了这门法术。他说在东郡见过一种狗,不吃不喝,常对月嚎叫。这种狗肚子里能找到狗宝,大的像鹅卵石,小的像鸡蛋,对噎食之症有奇效。但他也说了,买了一块,发现没啥用。(先不说鹅卵石和鸡蛋谁大谁小,我觉得他一定大概率被奸商骗了。)

还没完,又说太仓有巨鼠为害,大如牛,主人买来一只大猫,一番剧烈搏斗后,猫鼠俱死,最后才说这鼠叫鼹鼠。(鼹鼠说:神呐!我不是害虫,我也不偷粮食,小心我告你毁谤!)

这当然是封建迷信,我们一定要严厉批驳。有时候他也会写一些笑话,尤其风骚异闻,塞外沙漠有一种植物,名叫肉苁蓉,俗名沙漠人参,是一种极名贵的中药,但谢肇淛却发现了不同用途。我很好奇,就去百度了一下,原来它长这个样,默认半晌不语,我真的很同情古代女同胞。

五杂俎是明末清初谢肇淛的一篇私人笔记,里面记叙的当然都是他私人见闻以及见解,我觉得有趣就翻译了几则给大家看。当然,我也明白古人见识偏颇并非正确,但人家书里面就是这样写的,作为免费翻译搬运工,总不能瞎改人家文章,再说真修改了,这文章也失去了意义。行了,

废话少说,进入今天的故事!

故事一:《舔虎卵》

谢肇淛说他在黄山住的时候,曾听到过虎啸。有一天请客吃饭,刚端起酒杯,就听得一声猛啸,穿房透瓦,就像在身边一样,人都吓了一跳,酒洒出去一大半。

有个叫谢于楚的人,为了活跃气氛,讲了个故事。说这些年常闹虎患,有个守水磨的人也被老虎叼去了,但没急着吃他。良久悠悠醒来,看见老虎坐在身上龇牙咧嘴,这人吓坏了,但老虎很重,压的他动不了。

情急之下,看到老虎的蛋蛋正在眼前晃悠,伸嘴就去咬,老虎大吃一惊,嚎叫着逃掉了,这人于是幸免。

谢肇淛总结说:“昔人捋虎须,今人舔虎卵。”众绝倒。

故事二:《明之骡》

古有黔之驴,用来形容装腔作势,但明朝骡子可不一样。谢肇淛说宣德年间,宫禁里流行斗虎游戏,拿各种动物跟老虎斗,先是水牛,老虎三扑不中,很快被水牛干倒。后来玩腻了,又开始用骡子,说是有一种黑骡,身高八尺,乃著名宦官刘永诚,重金从西域购入,能日行千里,一蹄踹死老虎,因此取名斗虎骡。

后来有一天,斗虎骡跟狮子过招,被狮子弄死了,刘永诚伤心了很久。

故事三:《捕熊法》

万历年间,福州平山闹过熊,两个樵夫看见了,还以为是肥猪,过去抓,结果被熊挠了个脸开花。官府听说了,派出士兵围剿,这边谁也没见过熊,不知道咋抓,不敢靠近,只敢远远放箭,要么射不中,要么被熊接到,把箭一劈两半。这一定是头练过武术的熊。

过了好久,过来一名裨将,说只是一头熊而已,没啥好怕,我一个人就能收拾。只身走到树下,瞄准要害一箭要了熊命。

好玩的在后面,昭武谢伯元听说了这个事,说:“我们那旮沓到处是熊,想要抓熊,办法比这简单得多。”

谢伯元说熊的小弟弟很长,想要坐在地上,必须先挖个坑,要不然放不下。他们那捕熊,就是进山找洞,看到这种巨孔,就在里面装上机关,等熊过来一坐,咔嚓,机关发动,两根木头牢牢把熊弟弟夹住,熊熊哭天不灵叫地不应,只能任人宰割。

故事四:《熬鹰》

训练猎鹰,北京话叫熬鹰,但其实并不是所有鹰都要熬。古人认为鹰分鹰与隼两种,隼比较仁慈,会捉小鸟来给自己暖爪子,但第二天就放了,遇到怀孕鸟儿也不捕杀,但鹰就不一样了,从不忌口,所以常用酷吏来比喻苍鹰之凶猛。

抓到鹰后,先把它两只眼睛缝上,用布袋套住头,放到一个只有一具草人的空屋里。一开始鹰暴跳如雷,困倦了才不得已站在草人胳膊上休息,趁这会拿少量肉喂它,不能喂饱。再过一段时间,把它眼睛缝开,摘掉布袋,鹰会继续暴跳如雷,仍然等它疲倦了才喂,但这次就不用草人了,主人亲自过去,让它站肩膀上休息。

七七四十九天后,才让鹰出门捕猎,鹰很久没吃饱,体力不好,很难捕到食物,这时用竹子编成鸡形,肉放在中间,置于草中,鹰必然下扑啄食,再用绳子把它收回来。如此反复练习,最终指挥擒纵无不如意。

南京有一世家,养了一只猕猴,有一天这猴子竟然色胆包天,调戏侍妾,引得主人大怒。看到势头不妙,猴子撒腿就跑,逃到了报恩寺塔顶。不知道谁出的主意,说只能用鹰抓,于是主人请来养鹰人,纵鹰抓捕,但这猴子成精了,先缩成一团装死,等鹰放松警惕的时候,猴子突然袭击,抓住鹰爪一分为二。

鹰爪很厉害,所以有门功夫叫鹰爪功,但鹰的命门也是爪子,一旦爪子裂开,鹰立即毙命,所以还有门功夫叫裂鹰爪,专破鹰爪功。猴子太狡猾,所以猎鹰很失败,接连死了四头鹰,主人更加发怒,于是许下重金招募能人。有个辽东人应征,带了一头小鹰来。小鹰在塔顶盘旋良久,就是不下扑,反而转身飞走了,塔下人面面相觑,正莫名其妙的时候,小鹰又回来了,飞到猴子头顶,展翅一挥,漫天黄沙蔽日而下,猴子被眯得睁不开眼,被小鹰一巴掌扇到塔下,终于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据说有一种虎鹰,能猎虎豹,用的也是撒沙子这个办法,看来这头小鹰很可能就是虎鹰。

故事五:《美食木蚤》

诗经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意思是螟蛾产下了幼子,一种名叫蜾蠃的寄生野蜂,就会把它背来,替螟蛾抚养,所以古人就把义子称为螟蛉。

但其实大错特错,蜾蠃抓螟蛉,不是养它,而是用它来养自己孩子,小蜾蠃都是靠吃这个长大,所以古人这个误会闹的有点大。

福建跳蚤,多生于杉树中,所以叫木蚤,《夷坚志》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福建有个监狱,木蚤极多,咬的囚犯们苦不堪言,到了天亮去捉,却又一只都找不到。

某天一狱卒偶然出门,在街上看到一条黑线,仔细看全是密密麻麻的跳蚤。黑线从监狱出来,穿过大门,一直延伸到街市西边一家卖饼的作坊里。

饼家生意很好,是当地一富,狱卒心里怀疑,举报了此事,挖开他家制饼的炉子,发现藏有数斗之多的木蚤,一把火烧了,臭味传了十几里。从此监狱里不再闹跳蚤,而这家卖饼的生意也从此败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7957.html
0
最新回复(0)